相比国内3A游戏才逐渐起步的大环境,西方顶尖公司早已积累了多年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壁垒,如何向他们学习并取长补短,是国内向3A工业化研发转型的重要一步。

一、游戏产品的生命周期

1.调查与立项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项目的idea确定,同时做好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

① 市场与竞品分析,包括今年什么类型比较火、下载量大、竞争是否激烈等
② 确定游戏的类型和idea,例如有三国题材的FPS+MOBA。
③ 成本预估,这个很关键了,要测算多少销量才能回本
④ 团队组建,小团队可以主策划+主程序就能跑起来,美术外包
⑤ 开发周期预估,一般3-6个月,大型游戏就超过一年了

2.立项开展类型

① 市场推动:由市场人员通过调研今年游戏项目的各项数据,包括玩家数、arpu、下载量等,得出明年可能哪些类型的游戏能火,能挣钱。然后制作人拿到数据后做出判断,将计划交给制作人进行开发。
② 老板推动:早些年,有些非游戏行业的老板看到游戏挣钱,大把资金投入,啥游戏挣钱做啥。
③ 主策推动:主策本身有一个比较好的idea,找到制作人要团队

3.原型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基本上实现了游戏所有的玩法、系统和功能,甚至技术细节,但是美术和音乐基本没有,主要是为了验证游戏的可玩性和可实现性,可以成为搭成了游戏的“骨架”

4.Alpha阶段

在原型阶段,已经对游戏的“骨骼”完成了初步的开发,因此在这个阶段是丰富“血肉”,包括但不限于给予有趣的核心玩法、美术、音效等。

① 宏观设计:架构师会考虑游戏的类型、需求,主要为游戏构建一个世界,包括时间线和空间布局。
② 剧情设计:有了宏观架构之后,变需要更为详细的故事设计。编剧们需要设计包括某人、某地某时、做了某事,而美术需要将编剧的这些内容制作出来。
③ 故事板设计和环境设计:故事板的本质是“游戏流程”,包含行动路线和事件,故事板会交代,玩家在不同进度时,必然会经过的场景和必然会经历的事件。相比宏观设计和剧情设计,故事板和环境的设计更介于两者的连接之间。
在经过3设计之后,我们要考虑的是3制作:
① 3D建模制作:前面3步主要出的是线稿,角色设计者则需要把上述大量线稿,完成服装配色、材质表现等工作,使之成为能够运用于游戏的组成部分。
② 动画制作:包括行动、剧情等。
③ 声音制作:主要包括音效制作、编曲、NPC配音等。


5.Beta阶段

Beta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游戏进行测试与迭代。测试主要是对流程、玩法等进行测评

6.打DEMO,找发行,找渠道

完成Beta阶段后,基本在项目组内部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开发,接下去需要制作DEMO,运营部门需要进行发行渠道的对接,帮助开发项目进行上市。

7.上市

上市后除了需要正常维护之外,还会根据需要对不同平台进行版本移植,包括主流的游戏平台、主机平台等。当然还要根据不同手机操作系统,分别制作安卓和ios版本。

8.长线运营

上市后,保持用户量的持续增长,给游戏持续注入活力,比如节假日活动,游戏平衡性的调整等。

二、赋能点

1.统一产品共识

2.优化流程结构

3.提供运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