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体格检查
img: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1/jpeg/555287/1618402257188-602a7ead-5d5d-4b68-9355-7c155d1bd2f4.jpeg
tags: [腹部,触诊,体格检查,]
#top: true


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对腹部体征的认知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确定视诊所见,又可为叩诊、听诊提示重点。有些体征如腹膜刺激征、腹部肿块、脏器肿大等主要靠触诊发现。在腹部触诊时,各种触诊手法都能用到。  
为使腹部触诊达到满意的效果,病人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并稍分开,以使腹肌尽量松弛,作张口缓慢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向下而腹部上抬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下陷,可使膈下脏器随呼吸上下移动。检查肝脏、脾脏时,可分别取左、右侧卧位。检査肾脏时可用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瘤时还可用肘膝位。  
医生应站立于病人右侧,面对病人,前臂应尽量与腹部表面处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指甲剪短,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病人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然后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至右下腹,再至脐部,依次检查腹部各区。原则是先触诊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区域,以免造成病人感受的错觉。边触诊边观察病人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予安慰和解释。亦可边触诊边与病人交谈,可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以保证顺利完成检查。
  腹部触诊应用到基本检査方法中所列各种触诊手法,浅部触诊使腹璧压陷约1cm,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等(如皮下脂肪瘤、结节等)。深部触诊使腹壁压陷至少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以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腹内肿物等。包括深压触诊,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压痛点和反跳痛;滑动触诊在被触及脏器或肿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探知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和大小;双手触诊常用于肝、脾肾和腹腔内肿块的检查,检查盆腔的双合诊亦属此例。浮沉触诊又称冲击触诊法( ballottement),用于大量腹腔积液时检查深部的脏器或肿块;钩指触诊( hook technique)多用于肝、脾触诊。

肝脏触诊

医生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病人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脾脏触诊

病人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病人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11肋处,试将其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了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呈垂直方向,自脐平面开始配合呼吸,如同触诊肝脏一样,迎触脾尖,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为止。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病人取右侧卧位,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则容易触到。

胆囊触诊

检查时医生用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墨菲征(Murphy sign)阳性。

反跳痛检查

当医生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并拢的2 - 3个手指(示、中、环指)压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病人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 。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当突然抬手时腹膜被激惹所致,是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的标志。疼痛也可发生在远离受试的部位,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腹膜炎病人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腹膜刺激征, 亦称腹膜炎三联征。当腹内脏器炎症尚未累及壁层腹膜时,可仅有压痛而无反跳痛。

麦氏点位于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胆囊点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腹部触诊检查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