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_log
访问日志主要用于记录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向 nginx 服务器发起的每一次请求都会被记录到 access_log 中。
语法格式: access_log path [format [buffer=size] [gzip[=level]] [flush=time] [if=condition]];
关闭日志记录: access_log off;
默认值 :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combined;
作用域 : http, server, location, if in location, limit_except
path 表示指定日志存放位置
format 表示日志格式即日志中记录的内容
buffer 用于指定日志写入时的缓存大小,默认 64k
gzip 日志写入前先压缩。压缩率可以指定,从1到9数值越大压缩比越高,同时压缩的速度也越慢,默认1
flush 设置缓存的时间,如果超过flush指定的时间,缓存中的内容将被清空
if 判断条件,如果指定的条件计算为0或空字符串,那么该请求不会被写入日志
设置 buffer 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高频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即暂时先不将日志写入磁盘,而是存入内存中,等达到了设置缓存大小之后再一次性 写入,注意 flush 指令是和 buffer 一起使用的,即指定 buffer=size 之后,如果超过 flush 指令设定的时间仍然未达到缓存区大小,则也会被写入到磁盘,没有 buffer 而只有 flush 则会报错
实例一:
#gzip 压缩,压缩比值 1,缓存数据的有效时间为 1 分钟
access_log /spool/logs/nginx-access.log compression buffer=32k gzip flush=1m;
error_log
日志级别: debug >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 crit > alert > emerg
error_log file [level];
Default: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
实例一:
error_log /spool/logs/nginx-access.log error;
log_format
语法格式: log_format name [escape=default|json] string ...;
默认值 : log_format combined "...";
作用域 : http
实例一:
log_format compressio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
'"$request" $status $bytes_sent '
'"$http_referer" "$http_user_agent" "$gzip_ratio"';
access_log /spool/logs/nginx-access.log compression buffer=32k;
常见的日志变量
$remote_addr
,$http_x_forwarded_for
记录客户端IP地址$remote_user
记录客户端用户名称$request
记录请求的URL和HTTP协议(GET,POST,DEL,等)$status
记录请求状态$body_bytes_sent
发送给客户端的字节数,不包括响应头的大小; 该变量与Apache模块mod_log_config里的“%B”参数兼容。$bytes_sent
发送给客户端的总字节数。$connection
连接的序列号。$connection_requests
当前通过一个连接获得的请求数量。$msec
日志写入时间。单位为秒,精度是毫秒。$pipe
如果请求是通过HTTP流水线(pipelined)发送,pipe值为“p”,否则为“.”。$http_referer
记录从哪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http_user_agent
记录客户端浏览器相关信息$request_length
请求的长度(包括请求行,请求头和请求正文)。$request_time
请求处理时间,单位为秒,精度毫秒; 从读入客户端的第一个字节开始,直到把最后一个字符发送给客户端后进行日志写入为止。$time_iso8601 ISO8601
标准格式下的本地时间。$time_local
通用日志格式下的本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