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尾声,已然入夏,应约回母校,和师兄聊了聊近况,感触良多。

    去年今日,我已临近离校,处理着离校手续,和师友聊想未来。今日,再次回校,与师兄讨论着他的近况和未来。也许某一刻,我望见了昨日的自己,又或许,昨日的我,也想象了未来自己的模样。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师兄说,陈老师走了,去做电子烟了。”他不是有编制吗?怎么去做电子烟了?” “现在电子烟利润高,他公司给的待遇福利好,还有期权,日子过得比学校舒服。他转行,还是因为之前去德国参加的那个会议,被他公司的HR看到了,先后聊了几次,陈老师也就去了。陈老师后来也找我聊了几次,希望我继续跟着他做,毕竟曾经也一起做过那么久的科研。不过我还是想稳定点,而且现在继续跟着老板做,还能依托他的资源,把之前的设备再利用起来,现在合作也多起来了,事情多着呢。”

    师兄继续说道,”其实想想,当初做烟气项目,确实很难很累很有压力,一切都靠自己摸索。但现在来看,如果没有之前那段经历,我根本也没有机会往电子烟方向发展。而且,基于我自己的了解和研究,我对这一方面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可以去拼一把。人生啊,很多事也没办法说清楚,谁知道自己曾经做的事,不会称为日后前进的垫脚石呢!”

    听完师兄的这一段过往和感谢,我想这一句话形容他的经历最为贴切,”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未来的事,我们无法遇见,但至少做好一件事,是那个时刻,那个阶段我们能掌控的。或者基于责任心也好,或者基于其他目标也罢,我们尽力了,扛住压力了,也收获了一些成果,那便对自己,对他人也有了交代。而这段经历,能否再次称为未来某一时刻的入场券,那便交给时间和运气吧。

    从”独”走向合作
    “现在,我基本上天天开会,每天都要和老板讨论。之前我问过陈老师,咱们这个平台可以怎么做些突破?他建议道,老板可以写篇推文,宣传一下我们这个平台。后来,推文发在了电子烟交流平台上,陆续就有好多公司寻求合作,然后现在就每天开会,谈合作。现在电子烟公司利润丰厚,谈起合作,给的项目经费也充足。我现在主要管大方向,事情放手交给别人去做,他们要是不会,我再接过来。”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人的成长模式的第二个阶段便是从独立走向合作,以”我们”为核心,实现双赢效果。可以发现,师兄的思想和能力也正处于这一过度期,以自己的研究能力,以促成合作形式,实现双向共赢。

    没有目标,积极主动也会疲软
    听完师兄的一番言论,我感慨道,”看来博士和硕士确实差了一个级别啊。” 师兄回答, “其实博士的方向更专一些,会研究的深入一些。” 也是,这次交流,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去年我毕业时,我有如此清楚的分析过自己未来工作内容吗?我有自己想去钻研的方向吗?我工作的目标清晰吗?

    因为选择了转行,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陌生,也对自己的技能不自信,更不知所谓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也许正如好友所说,第一年,能适应这份工作就已非常不错了。但是,我又想,那这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看清了未来努力的职业方向了吗?

    这一年,我也许走了些弯路,也没有成长的那么快,但是,关于自己在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希望做什么,还是有了一些思考。做数据开发一年了,做模型表开发,业务指标开发,应用数据开发,参与数据治理,写提升效率的Python 脚本等等工作。自认为,工作难度不大,但在开发经验/创新思维/底层知识体系上,欠缺太多。提升的办法,也不过多犯错,更勤奋,多请教。

    但我更想再追问,我喜欢做什么?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回首这一年,独自生活了一年,窝在一方小空间内,最想留下来的,也不过是那一摞书,和装在自己脑子里的思考和浪漫,而其他的,都会随着时间被消耗殆尽,继续迎接下一次更新。我想,我最想做的,就是把自己这副皮囊,填的扎实一些,不至于被风一吹,就站不稳了。

    站在毕业后的第二年路口,问一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成为一名高级数据开发工程师,在软件工程经验,行业数仓建模经验,数据架构经验(数据安全,高效,低成本)有理论积累,更有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以两句句我喜欢的句子,作为这次感想的结束语。

    万物静观皆自得

    请你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来,不要只是活着就算了,要活的热烈而起劲,不要懦弱,更不需要别人太多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