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如何安装和运行 Redis,并了解 Redis 的基础知识后,本章将详细介绍 Redis 的5种主要数据类型及相应的命令,带领读者真正进入 Redis 的世界。在学习的时候,手边打开一个 redis-cli 程序来跟着一起输入命令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尽管在目前多数公司和团队的 Redis 的应用是以缓存和队列为主。

在之后的章节中你会遇到两个学习伙伴:小白和宋老师。小白是一个标准的极客,最近刚开始他的 Redis 学习之旅,而他大学时的计算机老师宋老师恰好对 Redis 颇有研究,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小白的私人 Redis 教师。这不,小白想基于 Redis 开发一个博客,于是找到宋老师,向他请教。在本章中宋老师会向小白介绍 Redis 最核心的内容——数据类型,从 他们的对话中你一定能学到不少知识!

3.2节到3.6节这5节将分别介绍 Redis 的5种数据类型,其中每节都是由4个部分组成,依次 是“介绍”、“命令”、“实践”和“命令拾遗”。“介绍”部分是对数据类型的概述,“命令”部分会 对“实践”部分将用到的命令进行介绍,“实践”部分会讲解该数据类型在开发中的应用方法,“命令拾遗”部分会对该数据类型其他比较有用的命令进行补充介绍。

3.1 热身

在介绍 Redis 的数据类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比较基础的命令作为热身,赶快打开 redis-cli,跟着样例亲自输入命令来体验一下吧!

1.获得符合规则的键名列表

  1. KEYS pattern

pattern 支持 glob 风格通配符格式,具体规则如表3-1所示。
表3-1 glob 风格通配符规则
image.png
现在 Redis 中空空如也(如果你从第2章开始就一直跟着本书的进度输入命令,此时数据库中可能还会有个 foo键),为了演示 KEYS 命令,首先我们得给 Redis 加点料。使用 SET 命令 (会在3.2节介绍)建立一个名为 bar 的键:

  1. redis> SET bar 1
  2. OK

然后使用 KEYS 就能获得 Redis 中所有的键了(当然由于数据库中只有一个bar键,所以 KEYS ba 或者 KEYS bar 等命令都能获得同样的结果):

  1. redis> KEYS *
  2. 1) "bar"

注意 KEYS 命令需要遍历 Redis 中的所有键,当键的数量较多时会影响性能,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提示 Redis 不区分命令大小写,但在本书中均会使用大写字母表示 Redis 命令。

2.判断一个键是否存在

  1. EXISTS key

如果键存在则返回整数类型1,否则返回0。例如:

  1. redis> EXISTS bar
  2. (integer) 1
  3. redis> EXISTS noexists
  4. (integer) 0

3.删除键

  1. DEL key [key ...]

可以删除一个或多个键,返回值是删除的键的个数。例如:
第二次执行 DEL 命令时因为 bar 键已经被删除了,实际上并没有删除任何键,所以返回 0。

技巧 DEL 命令的参数不支持通配符,但我们可以结合 Linux 的管道和 xargs 命令自己实现删除所有符合规则的键。 比如要删除所有以“user:”开头的键,就可以执行: redis-cli KEYS “user:“ | xargs redis-cli DE 另外由于 DEL 命令支持多个键作为参数,所以还可以执行: redis-cli DEL `redis-cli KEYS “user:“ 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性能更好。

4.获得键值的数据类型

TYPE 命令用来获得键值的数据类型,返回值可能是 string(字符串类型)、hash(散列类型)、list(列表类型)、set(集合类型)、zset(有序集合类型)。例如:

  1. redis> SET foo 1
  2. OK
  3. redis> TYPE foo
  4. string
  5. redis> LPUSH bar 1
  6. (integer) 1
  7. redis> TYPE bar
  8. list

LPUSH 命令的作用是向指定的列表类型键中增加一个元素,如果键不存在则创建它,3.4节会详细介绍。

3.2 字符串类型

作为一个爱造轮子的资深极客,小白每次看到自己博客最下面的“Powered by WordPress”[1] 都觉得有些不舒服,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要开发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但是用腻了MySQL数据库的小白总想尝试一下新技术,恰好上次参加 Node Party 时听人介绍过 Redis 数据库,便想着趁机试一试。可小白只知道 Redis 是一个键值对数据库,其他的一概不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小白找到了自己大学时教计算机的宋老师,一问之下欣喜地发现宋老师竟然对 Redis 颇有研究。宋老师有感于小白的好学,决定给小白开个小灶。

小白:
宋老师您好,我最近听别人介绍过 Redis,当时就对它很感兴趣。恰好最近想开发一个博客,准备尝试一下它。有什么能快速学会 Redis 的方法吗?

宋老师笑着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学会 Redis 就要先掌握 Redis 的键值数据类型和相关的命令,这些内容是 Redis 的基础。为了让你更全面地了解 Redis 的每种数据类型,接下来我会先讲解如何将 Redis 作为数据库使用,但是实际上 Redis 可不只是数据库这么简单,更多的公司和团队将 Redis 用作缓存和队列系统,而这部分内容等你掌握了 Redis 的基础后我会再进行介绍。作为开始,我先来讲讲 Redis 中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字符串类型。

3.2.1 介绍

字符串类型是 Redis 中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它能存储任何形式的字符串,包括二进制数据。你可以用其存储用户的邮箱、JSON 化的对象甚至是一张图片。一个字符串类型键允许存储的数据的最大容量是512 MB[2]。 字符串类型是其他4种数据类型的基础,其他数据类型和字符串类型的差别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组织字符串的形式不同。例如,列表类型是以列表的形式组织字符串,而集合类型是以集合的形式组织字符串。学习过本章后面几节后相信读者对此会有更深的理解。

3.2.2 命令

1.赋值与取值

  1. SET key value
  2. GET key

SET 和 GET 是 Redis 中最简单的两个命令,它们实现的功能和编程语言中的读写变量相似,如 key = “hello” 在 Redis 中是这样表示的:

  1. redis> SET key hello
  2. OK

想要读取键值则更简单:

  1. redis> GET key
  2. "hello"

当键不存在时会返回空结果。 为了节约篇幅,同时避免读者过早地被编程语言的细节困扰,本书大部分章节将只使用 redis-cli 进行命令演示(必要的时候会配合伪代码),第5章会专门介绍在各种编程语言(PHP、Python、Ruby和Node.js)中使用 Redis 的方法。

不过,为了能让读者提前对 Redis 命令在实际开发时的用法有一个直观的体会,这里会先使用 PHP 实现一个 SET/GET 命令的示例网页:用户访问示例网页时程序会通过 GET 命令判断 Redis 中是否存储了用户的姓名,如果有则直接将姓名显示出来(如图3-1所示),如果没有则会提示用户填写(如图3-2所示),用户单击“提交”按钮后程序会使用 SET命令将用 户的姓名存入到 Redis 中。
image.png
图3-1 设置过姓名时的页面
image.png
图3-2 没有设置过姓名时的页面

代码如下:

  1. <?php
  2. // 加载 Predis 库的自动加载函数
  3. require './predis/autoload.php';
  4. // 连接Redis
  5. $redis= new Predis\Client(array(
  6. 'host' => '127.0.0.1',
  7. 'port' => 6379
  8. ));
  9. // 如果提交了姓名则使用 SET 命令将姓名写入到 Redis 中
  10. if ($_GET['name']) {
  11. $redis->set('name', $_GET['name']);
  12. }
  13. // 通过 GET 命令从 Redis 中读取姓名
  14. $name = $redis->get('name');
  15. ?><!DOCTYPE html>
  16. <html>
  17. <head>
  18. <meta charset="utf-8" />
  19. <title>我的第一个Redis程序</title>
  20. </head>
  21. <body>
  22. <?php if ($name): ?>
  23. <p>您的姓名是:<?php echo $name; ?></p>
  24. <?php else: ?>
  25. <p>您还没有设置姓名。</p>
  26. <?php endif; ?>
  27. <hr />
  28. <h1>更改姓名</h1>
  29. <form>
  30. <p>
  31. <label for="name">您的姓名:</label>
  32. <input type="text" name="name" id="name" />
  33. </p>
  34. <p>
  35. <button type="submit">提交</button>
  36. </p>
  37. </form>
  38. </body>
  39. </html>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 PHP 的 Redis 客户端库 Predis 与 Redis 通信。5.1节会专门介绍 Predis,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先跳到5.1节查看 Predis 的安装方法来实际运行这个例子。
Redis 的其他命令也可以使用 Predis 通过同样的方式调用,如马上要介绍的 INCR 命令的调用方法是$redis->incr(键名)。

2.递增数字

  1. INCR key

前面说过字符串类型可以存储任何形式的字符串,当存储的字符串是整数形式时,Redis 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命令 INCR,其作用是让当前键值递增,并返回递增后的值,用法为:

  1. redis> INCR num
  2. (integer) 1
  3. redis> INCR num
  4. (integer) 2

当要操作的键不存在时会默认键值为0,所以第一次递增后的结果是1。当键值不是整数时 Redis 会提示错误:

  1. redis> SET foo lorem
  2. OK
  3. redis> INCR foo
  4. (error) ERR value is not an integer or out of range

有些读者会想到可以借助 GET 和 SET 两个命令自己实现 incr 函数,伪代码如下:

  1. def incr($key)
  2. $value = GET $key
  3. if not $value
  4. $value = 0
  5. $value = $value + 1
  6. SET $key, $value
  7. return $value

如果 Redis 同时只连接了一个客户端,那么上面的代码没有任何问题(其实还没有加入错误处理,不过这并不是此处讨论的重点)。可当同一时间有多个客户端连接到 Redis 时则有可能出现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3]。例如有两个客户端 A 和 B 都要执行我们自己实现的 incr 函数并准备将同一个键的键值递增,当它们恰好同时执行到代码第二行时二者读取到的键值是一样的,如“5”,而后它们各自将该值递增到“6”并使用 SET 命令将其赋给原键,结果虽然对键执行了两次递增操作,最终的键值却是“6”而不是预想中的“7”。包括 INCR在内的所有 Redis 命令都是原子操作(atomic operation)[4] ,无论多少个客户端同时连接,都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之后我们还会介绍利用事务(4.1节)和脚本(第6章)实现自定义的原子操作的方法。

3.2.3 实践

1.文章访问量统计

博客的一个常见的功能是统计文章的访问量,我们可以为每篇文章使用一个名为 post:文章ID:page.view 的键来记录文章的访问量,每次访问文章的时候使用 INCR 命令使相应的键值递增。

提示 Redis 对于键的命名并没有强制的要求,但比较好的实践是用“对象类型:对象ID:对象属性”来命名一个键,如使用键 user:1:friends 来存储 ID 为1的用户的好友列表。对于多个单词则推荐使用“.”分隔,一方面是沿用以前的习惯(Redis以前版本的键名不能包含空格等特殊字符),另一方面是在 redis-cli 中容易输入,无需使用双引号包裹。另外为了日后维护方便,键的命名一定要有意义,如 u:1:f 的可读性显然不如 user:1:friends 好(虽然采用较短的名称可以节省存储空间,但由于键值的长度往往远远大于键名的长度,所以这部分的节省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如可读性来得重要)。

2.生成自增ID

那么怎么为每篇文章生成一个唯一 ID 呢?在关系数据库中我们通过设置字段属性为 AUTO_INCREMENT 来实现每增加一条记录自动为其生成一个唯一的递增 ID 的目的,而在 Redis 中可以通过另一种模式来实现:对于每一类对象使用名为对象类型(复数形式):count[5] 的键(如users:count)来存储当前类型对象的数量,每增加一个新对象时都使用 INCR 命令递增该键的值。由于使用 INCR 命令建立的键的初始键值是1,所以可以很容易得知, INCR 命令的返回值既是加入该对象后的当前类型的对象总数,又是该新增对象的 ID。

3.存储文章数据

由于每个字符串类型键只能存储一个字符串,而一篇博客文章是由标题、正文、作者与发布时间等多个元素构成的。为了存储这些元素,我们需要使用序列化函数(如PHP中的 serialize 和 JavaScript 中的 JSON.stringify)将它们转换成一个字符串。除此之外因为字符串型键可以存储二进制数据,所以也可以使用MessagePack[6] 进行序列化,速度更快,占用空 间也更小。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写出发布新文章时与Re dis操作相关的伪代码了:

  1. # 首先获得新文章的 ID
  2. $postID = INCR posts:count
  3. # 将博客文章的诸多元素序列化成字符串
  4. $serializedPost = serialize($title, $content, $author, $time)
  5. # 把序列化后的字符串存一个入字符串类型的键中
  6. SET post:$postID:data, $serializedPost

获取文章数据的伪代码如下(以访问ID为42的文章为例):

  1. # 从 Redis 中读取文章数据
  2. $serializedPost = GET post:42:data
  3. # 将文章数据反序列化成文章的各个元素
  4. $title, $content, $author, $time = unserialize($serializedPost)
  5. # 获取并递增文章的访问数量
  6. $count = INCR post:42:page.view

除了使用序列化函数将文章的多个元素存入一个字符串类型键中外,还可以对每个元素使用一个字符串类型键来存储,这种方法会在3.3.3节讨论。

3.2.4 命令拾遗

1.增加指定的整数

  1. INCRBY key increment

INCRBY 命令与 INCR 命令基本一样,只不过前者可以通过 increment 参数指定一次增加的数值,如:

  1. redis> INCRBY bar 2 (integer) 2
  2. redis> INCRBY bar 3 (integer) 5

2.减少指定的整数

  1. DECR key
  2. DECRBY key decrement

DECR 命令与 INCR 命令用法相同,只不过是让键值递减,例如:

  1. redis> DECR bar
  2. (integer) 4

而 DECRBY 命令的作用不用介绍想必读者就可以猜到,DECRBY key 5 相当于 INCRBY key –5。

3.增加指定浮点数

  1. INCRBYFLOAT key increment

INCRBYFLOAT 命令类似 INCRBY 命令,差别是前者可以递增一个双精度浮点数,如:

  1. redis> INCRBYFLOAT bar 2.7
  2. "6.7"
  3. redis> INCRBYFLOAT bar 5E+4
  4. "50006.69999999999999929"

4.向尾部追加值

  1. APPEND key value

APPEND 作用是向键值的末尾追加 value。如果键不存在则将该键的值设置为 value,即相当于 SET key value。返回值是追加后字符串的总长度。如:

  1. redis> SET key hello
  2. OK
  3. redis> APPEND key " world!"
  4. (integer) 12

此时 key 的值是”hello world!”。APPEND 命令的第二个参数加了双引号,原因是该参数包含空格,在 redis-cli 中输入需要双引号以示区分。

5.获取字符串长度

  1. STRLEN key

STRLEN 命令返回键值的长度,如果键不存在则返回0。例如:

  1. redis> STRLEN key
  2. (integer) 12
  3. redis> SET key 你好
  4. OK
  5. redis> STRLEN key
  6. (integer) 6

前面提到了字符串类型可以存储二进制数据,所以它可以存储任何编码的字符串。例子中 Redis 接收到的是使用 UTF-8 编码的中文,由于“你”和“好”两个字的UTF-8编码的长度都是 3,所以此例中会返回6。

6.同时获得/设置多个键值

  1. MGET key [key ...]
  2. MSET key value [key value ...]

MGET/MSET 与GET/SET 相似,不过 MGET/MSET 可以同时获得/设置多个键的键值。 例如:

  1. redis> MSET key1 v1 key2 v2 key3 v3
  2. OK
  3. redis> GET key2
  4. "v2"
  5. redis> MGET key1 key3
  6. 1) "v1"
  7. 2) "v3"

7.位操作

  1. GETBIT key offset
  2. SETBIT key offset value
  3. BITCOUNT key [start] [end]
  4. BITOP operation destkey key [key ...]

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Re dis提供了4个命令可以直接对二进制位进行操作。为了
演示,我们首先将foo键赋值为bar:

  1. redis> SET foo bar
  2. OK

bar 的3个字母“b”“a”和“r”对应的ASCII码分别为 98、97 和 114,转换成二进制后分别为 1100010、1100001 和 1110010,所以 foo 键中的二进制位结构如图3-3所示。
image.png
图3-3 bar 的二进制存储结构

GETBIT 命令可以获得一个字符串类型键指定位置的二进制位的值(0或1),索引从0开始:

  1. redis> GETBIT foo 0
  2. (integer) 0
  3. redis> GETBIT foo 6
  4. (integer) 1

如果需要获取的二进制位的索引超出了键值的二进制位的实际长度则默认位值是0:

  1. redis> GETBIT foo 100000
  2. (integer) 0

SETBIT 命令可以设置字符串类型键指定位置的二进制位的值,返回值是该位置的旧值。如我们要将foo键值设置为aar,可以通过位操作将foo键的二进制位的索引第6位设为0,第7位设为1:

  1. redis> SETBIT foo 6 0
  2. (integer) 1
  3. redis> SETBIT foo 7 1
  4. (integer) 0
  5. redis> GET foo
  6. "aar"

如果要设置的位置超过了键值的二进制位的长度,SETBIT 命令会自动将中间的二进制位设置为0,同理设置一个不存在的键的指定二进制位的值会自动将其前面的位赋值为0:

  1. redis> SETBIT nofoo 10 1
  2. (integer) 0
  3. redis> GETBIT nofoo 5
  4. (integer) 0

BITCOUNT 命令可以获得字符串类型键中值是1的二进制位个数,例如:

  1. redis> BITCOUNT foo
  2. (integer) 10

可以通过参数来限制统计的字节范围,如我们只希望统计前两个字节(即”aa”):

  1. redis> BITCOUNT foo 0 1
  2. (integer) 6

BITOP 命令可以对多个字符串类型键进行位运算,并将结果存储在 destkey 参数指定的键中。BITOP 命令支持的运算操作有 AND、OR、XOR 和 NOT。如我们可以对 bar 和 aar 进行 OR 运算:

  1. redis> SET foo1 bar
  2. OK
  3. redis> SET foo2 aar
  4. OK
  5. redis> BITOP OR res foo1 foo2
  6. (integer) 3
  7. redis> GET res
  8. "car"

运算过程如图3-4所示。
image.png
图3-4 OR 运算过程示意

Redis 2.8.7 引入了 BITPOS 命令,可以获得指定键的第一个位值是0或者1的位置。还是以“bar”这个键值为例,如果想获取键值中的第一个二进制位为1的偏移量,则可以执行:

  1. redis> SET foo bar
  2. OK
  3. redis> BITPOS foo 1
  4. (integer) 1

结合图3-3可以看出,正如BITPOS命令的结果所示,“bar”中的第一个值为1的二进制位的偏移量为1(同其他命令一样,BITPOS命令的索引也是从0开始算起)。那么有没有可能指定二进制位的查询范围呢?BITPOS 命令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参数分别可以用来指定要查询的起始字节(同样从0开始算起)和结束字节。注意这里的单位不再是二进制位,而是字节。如果我们想查询第二个字节到第三个字节之间(即“a”和“r”)出现的第一个值为1的二进制位的偏移量,则可以执行:

  1. redis> BITPOS foo 1 1 2
  2. (integer) 9

这里的返回结果的偏移量是从头开始算起的,与起始字节无关。另外要特别说明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不设置结束字节且键值的所有二进制位都是1,则当要查询值为0的二进制 位偏移量时,返回结果会是键值长度的下一个字位的偏移量。这是因为 Redis 会认为键值长度之后的二进制位都是0。

利用位操作命令可以非常紧凑地存储布尔值。比如如果网站的每个用户都有一个递增的整数ID,如果使用一个字符串类型键配合位操作来记录每个用户的性别(用户ID作为索引, 二进制位值1和0表示男性和女性),那么记录100万个用户的性别只需占用100 KB多的空间,而且由于 GETBIT 和 SETBIT 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所以读取二进制位值性能很高。

注意 使用 SETBIT 命令时,如果当前键的键值长度小于要设置的二进制位的偏移量时, Redis 会自动分配内存并将键值的当前长度到指定的偏移量之间的二进制位都设置为 0。如果要分配的内存过大,则很可能会造成服务器的暂时阻塞而无法接收同一时间的其他请求。举例而言,在一台2014年的 MacBook Pro 笔记本上,设置偏移量 23^2-1 的值(即分配 500 MB 的内存)需要耗费将近 1 秒的时间。分配过大的偏移量除了会造成服务器阻塞,还会造成空间浪费。还是举刚才存储网站用户性别的例子,如果这个网站的用户ID是从100000001开始的,那么会造成10多MB的浪费,正确的做法是给每个用户的ID减去100000000再进行存储。

3.3 散列类型

小白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把访问统计和发表文章两个部分做好了。同时借助 Bootstrap框架[7] ,老师花了一小会儿时间教会了之前只涉猎过 HTML 的小白如何做出一个像样的网页界面。

接着小白发问:
接下来我想要做的功能是博客的文章列表页,我设想在列表页中每个文章只显示标题部分,可是使用您刚才介绍的方法,若想取得文章的标题,必须把整个文章数据字符串取出来反序列化,而其中占用空间最大的文章内容部分却是不需要的,这样难道不会在传输和处理时造成资源浪费吗?

老师有些惊喜地看着小白答道:“很对!”同时以一个夸张的幅度点了下头,接着说:
这正是我接下来准备讲的。不仅取数据时会有资源浪费,在修改数据时也会有这个问 题,比如当你只想更改文章的标题时也不得不把整个文章数据字符串更新一遍。

没等小白再问,老师就又继续说道:
前面我说过 Redis 的强大特性之一就是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数据类型,其中的散列类型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3.1 介绍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 Redis 是采用字典结构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储数据的,而散列类型 (hash)的键值也是一种字典结构,其存储了字段(field)和字段值的映射,但字段值只能是字符串,不支持其他数据类型,换句话说,散列类型不能嵌套其他的数据类型。一个散列类型键可以包含至多 2^32-1 个字段。

提示 除了散列类型,Redis 的其他数据类型同样不支持数据类型嵌套。比如集合类型的每个元素都只能是字符串,不能是另一个集合或散列表等。

散列类型适合存储对象:使用对象类别和 ID 构成键名,使用字段表示对象的属性,而字段值则存储属性值。例如要存储ID为2的汽车对象,可以分别使用名为 color、name 和 price 的3个字段来存储该辆汽车的颜色、名称和价格。存储结构如图3-5所示。
image.png
图3-5 使用散列类型存储汽车对象的结构图

回想在关系数据库中如果要存储汽车对象,存储结构如表3-2所示。
表3-2 关系数据库存储汽车资料的表结构
image.png
数据是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储的,这就要求所有的记录都拥有同样的属性,无法单独为某条记录增减属性。如果想为 ID 为 1 的汽车增加生产日期属性,就需要把数据表更改为如表 3-3所示的结构。
表3-3 为其中一辆汽车增加一个“属性”
image.png
对于 ID 为 2 和 3 的两条记录而言 date 字段是冗余的。可想而知当不同的记录需要不同的属性时,表的字段数量会越来越多以至于难以维护。而且当使用ORM[8] 将关系数据库中的对象实体映射成程序中的实体时,修改表的结构往往意味着要中断服务(重启网站程序)。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在关系数据库中存储这种半结构化数据还需要额外的表才行。

而 Redis 的散列类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在图 3-5 中描述了汽车对象的存储结构,但是这个结构只是人为的约定,Redis 并不要求每个键都依据此结构存储,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为任何键增减字段而不影响其他键。

3.3.2 命令

1.赋值与取值

  1. HSET key field value
  2. HGET key field
  3. HMSET key field value [field value ...]
  4. HMGET key field [field ...]
  5. HGETALL key

HSET 命令用来给字段赋值,而 HGET 命令用来获得字段的值。用法如下:

  1. redis> HSET car price 500
  2. (integer) 1
  3. redis> HSET car name BMW
  4. (integer) 1
  5. redis> HGET car name
  6. "BMW "

HSET 命令的方便之处在于不区分插入和更新操作,这意味着修改数据时不用事先判断字段是否存在来决定要执行的是插入操作(update)还是更新操作(insert)。当执行的是插 入操作时(即之前字段不存在) HSET 命令会返回1,当执行的是更新操作时(即之前字段已经存在) HSET 命令会返回0。更进一步,当键本身不存在时,HSET 命令还会自动建立它。

提示 在 Redis 中每个键都属于一个明确的数据类型,如通过 HSET 命令建立的键是散列类型,通过 SET 命令建立的键是字符串类型等等。使用一种数据类型的命令操作另一种数据类型的键会提示错误:”ERR Operation against a key holding the wrong kind of value”[9] 。

当需要同时设置多个字段的值时,可以使用 HMSET 命令。例如,下面两条语句:

  1. HSET key field1 value1
  2. HSET key field2 value2

可以用 HMSET 命令改写成:

  1. HMSET key field1 value1 field2 value2

相应地,HMGET 命令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字段的值:

  1. redis> HMGET car price name
  2. 1) "500"
  3. 2) "BMW"

如果想获取键中所有字段和字段值却不知道键中有哪些字段时(如3.3.1节介绍的存储汽车对象的例子,每个对象拥有的属性都未必相同)应该使用 HGETALL 命令。如:

  1. redis> HGETALL car
  2. 1) "price"
  3. 2) "500"
  4. 3) "name"
  5. 4) "BMW"

返回的结果是字段和字段值组成的列表,不是很直观,好在很多语言的 Redis 客户端会
将 HGETALL 的返回结果封装成编程语言中的对象,处理起来就非常方便了。例如,在 Node.js中:

  1. //hgetall 方法的返回的值被封装成了 JavaScript 的对象
  2. redis.hgetall("car", function (error, car) {
  3. console.log(car.price);
  4. console.log(car.name);
  5. });

2.判断字段是否存在

  1. HEXISTS key field

HEXISTS 命令用来判断一个字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返回1,否则返回0(如果键不存在也会返回0)。

  1. redis> HEXISTS car model (integer) 0
  2. redis> HSET car model C200 (integer) 1
  3. redis> HEXISTS car model (integer) 1

3.当字段不存在时赋值

  1. HSETNX key field value

HSETNX[10] 命令与HSET命令类似,区别在于如果字段已经存在,HSETNX命令将不执行任何操作。其实现可以表示为如下伪代码:

  1. def hsetnx($key, $field, $value)
  2. $isExists = HEXISTS $key, $field
  3. if $isExists is 0
  4. HSET $key, $field, $value
  5. return 1
  6. else
  7. return 0

只不过 HSETNX 命令是原子操作,不用担心竞态条件。

4.增加数字

  1. HINCRBY key field increment

上一节的命令拾遗部分介绍了字符串类型的命令 INCRBY,HINCRBY 命令与之类似,可以使字段值增加指定的整数。散列类型没有 HINCR 命令,但是可以通过 HINCRBY key field 1 来实现。
HINCRBY命令的示例如下:

  1. redis> HINCRBY person score 60
  2. (integer) 60

之前person键不存在,HINCRBY 命令会自动建立该键并默认 score 字段在执行命令前的值为“0”。命令的返回值是增值后的字段值。

5.删除字段

  1. HDEL key field [field ...]

HDEL 命令可以删除一个或多个字段,返回值是被删除的字段个数:

  1. redis> HDEL car price
  2. (integer) 1
  3. redis> HDEL car price
  4. (integer) 0

3.3.3 实践

1.存储文章数据

3.2.3节介绍了可以将文章对象序列化后使用一个字符串类型键存储,可是这种方法无法提供对单个字段的原子读写操作支持,从而产生竞态条件,如两个客户端同时获得并反序列化某个文章的数据,然后分别修改不同的属性后存入,显然后存入的数据会覆盖之前的数据,最后只会有一个属性被修改。另外如小白所说,即使只需要文章标题,程序也不得不将包括文章内容在内的所有文章数据取出并反序列化,比较消耗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组合使用多个字符串类型键来存储一篇文章的数据,如图3-6 所示。
image.png
图3-6 使用多个字符串类型键存储一个对象

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无论获取还是修改文章数据,都可以只对某一属性进行操作,十分方便。而本章介绍的散列类型则更适合此场景,使用散列类型的存储结构如图3-7所示。 从图3-7可以看出使用散列类型存储文章数据比图3-6所示的方法看起来更加直观,也更容易维护(比如可以使用 HGETALL 命令获得一个对象的所有字段,删除一个对象时只需要删除一个键),另外存储同样的数据散列类型往往比字符串类型更加节约空间,具体的细节 会在4.6节中介绍。
image.png
图3-7 使用一个散列类型键存储一个对象

2.存储文章缩略名

使用过 WordPress 的读者可能会知道发布文章时一般需要指定一个缩略名(slug)来构成该篇文章的网址的一部分,缩略名必须符合网址规范且最好可以与文章标题含义相似, 如“This Is A Great Post!”的缩略名可以为“this-is-a-great-post”。每个文章的缩略名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在发布文章时程序需要验证用户输入的缩略名是否存在,同时也需要通过缩略名获得文章的ID。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散列类型的键 slug.to.id 来存储文章缩略名和 ID 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字段用来记录缩略名,字段值用来记录缩略名对应的ID。这样就可以使用 HEXISTS 命令来判断缩略名是否存在,使用 HGET 命令来获得缩略名对应的文章ID了。现在发布文章可以修改成如下代码:

  1. $postID = INCR posts:count
  2. # 判断用户输入的 slug 是否可用,如果可用则记录
  3. $isSlugAvailable = HSETNX slug.to.id, $slug, $postID
  4. if $isSlugAvailable is 0
  5. # slug 已经用过了,需要提示用户更换 slug,
  6. # 这里为了演示方便直接退出。
  7. exit
  8. HMSET post:$postID, title, $title, content, $content, slug, $slug,...

这段代码使用了 HSETNX 命令原子地实现了 HEXISTS 和 HSET 两个命令以避免竞态条件。当用户访问文章时,我们从网址中得到文章的缩略名,并查询 slug.to.id 键来获取文章 ID:

  1. $postID = HGET slug.to.id, $slug
  2. if not $postID
  3. print 文章不存在
  4. exit
  5. $post = HGETALL post:$postID
  6. print 文章标题:$post.title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修改文章的缩略名一定不能忘了修改 slug.to.id 键对应的字段。如要修改 ID 为 42 的文章的缩略名为 newSlug 变量的值:

  1. # 判断新的 slug 是否可用,如果可用则记录
  2. $isSlugAvailable = HSETNX slug.to.id, $newSlug, 42
  3. if $isSlugAvailable is 0
  4. exit
  5. # 获得旧的缩略名
  6. $oldSlug = HGET post:42, slug
  7. # 设置新的缩略名
  8. HSET post:42, slug, $newSlug
  9. # 删除旧的缩略名
  10. HDEL slug.to.id, $oldSlug

3.3.4 命令拾遗

1.只获取字段名或字段值

  1. HKEYS key
  2. HVALS key

有时仅仅需要获取键中所有字段的名字而不需要字段值,那么可以使用 HKEYS 命令,就像这样:

  1. redis> HKEYS car
  2. 1) "name"
  3. 2) "model"

HVALS 命令与 HKEYS 命令相对应,HVALS 命令用来获得键中所有字段值,例如:

  1. redis> HVALS car
  2. 1) "BMW"
  3. 2) "C200"

2.获得字段数量 HLEN key 例如:

  1. redis> HLEN car
  2. (integer) 2

3.4 列表类型

正当小白踌躇满志地写着文章列表页的代码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阻碍了他的开发,于是他请来了宋老师为他讲解。原来小白是使用如下流程获得文章列表的:

  • 读取 posts:count 键获得博客中最大的文章ID;
  • 根据这个 ID 来计算当前列表页面中需要展示的文章 ID 列表(小白规定博客每页只显示10篇文章,按照 ID 的倒序排列),如第 n 页的文章 ID 范围是从最大的文章 ID - (n - 1) 10” 到 “max(最大的文章 ID - n 10 + 1, 1)”;
  • 对每个ID 使用 HMGET 命令来获得文章数据。 对应的伪代码如下:
    1. # 每页显示 10 篇文章
    2. $postsPerPage = 10
    3. # 获得最后发表的文章 ID
    4. $lastPostID = GET posts:count
    5. # $currentPage 存储的是当前页码,第一页时 $currentPage 的值为 1,依此类推
    6. $start = $lastPostID - ($currentPage - 1) * $postsPerPage
    7. $end = max($lastPostID - $currentPage * $postsPerPage + 1, 1)
    8. # 遍历文章 ID 获取数据
    9. for $i = $start down to $end
    10. # 获取文章的标题和作者并打印出来
    11. post = HMGET post:$i, title, author
    12. print $post[0] # 文章标题
    13. print $post[1] # 文章作者
    可是这种方式要求用户不能删除文章以保证 ID 连续,否则小白就必须在程序中使用 EXISTS 命令判断某个ID的文章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跳过。由于每删除一篇文章都会影响后面的页码分布,为了保证每页的文章列表都能正好显示 10 篇文章,不论是第几页,都不得不从最大的文章 ID 开始遍历来获得当前页面应该显示哪些文章。

小白摇了摇头,心想:“真是个灾难!”然后看向宋老师,试探地问道:“我想到了 KEYS 命令,可不可以使用 KEYS 命令获得所有以“post:”开头的键,然后再根据键名分页呢?”

宋老师回答道:“确实可行,不过 KEYS 命令需要遍历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出于性能考虑一般很少在生产环境中使用这个命令。至于你提到的问题,可以使用 Redis 的列表类型来解决。”

3.4.1 介绍

列表类型(list)可以存储一个有序的字符串列表,常用的操作是向列表两端添加元素, 或者获得列表的某一个片段。列表类型内部是使用双向链表(double linked list)实现的,所以向列表两端添加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O(1),获取越接近两端的元素速度就越快。这意味着即使是一个有几千万个元素的列表,获取头部或尾部的10条记录也是极快的(和从只有20个元素的列表中获取头部或尾部的10条记录的速度是一样的)。

不过使用链表的代价是通过索引访问元素比较慢,设想在 iPadmini 发售当天有1000个 人在三里屯的苹果店排队等候购买,这时苹果公司宣布为了感谢大家的排队支持,决定奖励排在第486 位的顾客一部免费的iPadmini。为了找到这第486 位顾客,工作人员不得不从队首一个一个地数到第 486 个人。但同时,无论队伍多长,新来的人想加入队伍的话直接排到队尾就好了,和队伍里有多少人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情景与列表类型的特性很相似。

这种特性使列表类型能非常快速地完成关系数据库难以应付的场景:如社交网站的新鲜事,我们关心的只是最新的内容,使用列表类型存储,即使新鲜事的总数达到几千万个,获取其中最新的100条数据也是极快的。同样因为在两端插入记录的时间复杂度是O(1),列表类型也适合用来记录日志,可以保证加入新日志的速度不会受到已有日志数量的影响。

借助列表类型,Redis 还可以作为队列使用,4.4节会详细介绍。与散列类型键最多能容纳的字段数量相同,一个列表类型键最多能容纳 2^32-1 个元素。

3.4.2 命令

1.向列表两端增加元素

  1. LPUSH key value [value ...]
  2. RPUSH key value [value ...]

LPUSH 命令用来向列表左边增加元素,返回值表示增加元素后列表的长度。

  1. redis> LPUSH numbers 1
  2. (integer) 1

这时 numbers 键中的数据如图3-8所示。
image.png
图3-8 加入元素1 后 numbers 键中的数据
LPUSH 命令还支持同时增加多个元素,例如:

  1. redis> LPUSH numbers 2 3
  2. (integer) 3

LPUSH 会先向列表左边加入”2”,然后再加入”3”,所以此时 numbers 键中的数据如图3-9所示。
image.png
图3-9 加入元素2,3后 numbers 键中的数据

向列表右边增加元素的话则使用 RPUSH 命令,其用法和 LPUSH 命令一样:

  1. redis> RPUSH numbers 0 1
  2. (integer) 5

此时numbers键中的数据如图3-10所示。
image.png
图3-10 使用 RPUSH 命令加入元素 0,-1 后 numbers 键中的数据

2.从列表两端弹出元素

  1. LPOP key
  2. RPOP key

有进有出,LPOP 命令可以从列表左边弹出一个元素。LPOP 命令执行两步操作:第一步是将列表左边的元素从列表中移除,第二步是返回被移除的元素值。例如,从 numbers 列表左边弹出一个元素(也就是”3”):

  1. redis> LPOP numbers
  2. "3"

此时 numbers 键中的数据如图3-11所示。
image.png
图3-11 从左侧弹出元素后numbers键中的数据

同样,RPOP 命令可以从列表右边弹出一个元素:

  1. redis> RPOP numbers
  2. "-1"

此时numbers键中的数据如图3-12所示。
image.png
图3-12 从右侧弹出元素后numbers键中的数据

结合上面提到的 4 个命令可以使用列表类型来模拟栈和队列的操作:如果想把列表当做栈,则搭配使用 LPUSH 和 LPOP 或 RPUSH 和 RPOP,如果想当成队列,则搭配使用 LPUSH 和 RPOP 或 RPUSH 和 LPOP。

3.获取列表中元素的个数

  1. LLEN key

当键不存在时LLEN会返回0:

  1. redis> LLEN numbers
  2. (integer) 3

LLEN 命令的功能类似 SQL 语句 SELECT COUNT(*) FROM table_name,但是 LLEN 的时间复杂度为O(1),使用时 Redis 会直接读取现成的值,而不需要像部分关系数据库(如使用 InnoDB 存储引擎的 MySQL 表)那样需要遍历一遍数据表来统计条目数量。

4.获得列表片段

  1. LRANGE key start stop

LRANGE 命令是列表类型最常用的命令之一,它能够获得列表中的某一片段。LRANGE 命令将返回索引从 start 到 stop 之间的所有元素(包含两端的元素)。与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同,Redis 的列表起始索引为0:

  1. redis> LRANGE numbers 0 2
  2. 1) "2"
  3. 2) "1"
  4. 3) "0"

LRANGE 命令在取得列表片段的同时不会像 LPOP 一样删除该片段,另外 LRANGE 命令与很多语言中用来截取数组片段的方法 slice 有一点区别是 LRANGE 返回的值包含最右边的元素,如在 JavaScript 中:

  1. var numbers = [2, 1, 0];
  2. console.log(numbers.slice(0, 2));
  3. //返回数组:[2, 1]

LRANGE命令也支持负索引,表示从右边开始计算序数,如”−1”表示最右边第一个元素,”-2”表示最右边第二个元素,依次类推

  1. redis> LRANGE numbers -2 -1
  2. 1) "1"
  3. 2) "0"

显然,LRANGE numbers 0 -1 可以获取列表中的所有元素。另外一些特殊情况如下:

  1. 如果 start 的索引位置比 stop 的索引位置靠后,则会返回空列表。
  2. 如果 stop 大于实际的索引范围,则会返回到列表最右边的元素

    1. redis> LRANGE numbers 1 999
    2. 1) "1"
    3. 2) "0"

    5.删除列表中指定的值

    1. LREM key count value

    LREM 命令会删除列表中前 count 个值为 value 的元素,返回值是实际删除的元素个数。根据 count 值的不同,LREM命令的执行方式会略有差异。

  3. 当 count > 0 时 LREM 命令会从列表左边开始删除前 count 个值为 value的元素。

  4. 当 count < 0 时 LREM 命令会从列表右边开始删除前 |count| 个值为 value 的元素。
  5. 当 count = 0 时 LREM 命令会删除所有值为 value 的元素。例如:
    1. redis> RPUSH numbers 2
    2. (integer) 4
    3.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4. 1) "2"
    5. 2) "1"
    6. 3) "0"
    7. 4) "2"
    8. # 从右边开始删除第一个值为"2"的元素
    9. redis> LREM numbers -1 2
    10. (integer) 1
    11.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12. 1) "2"
    13. 2) "1"
    14. 3) "0"

    3.4.3 实践

    1.存储文章ID列表

    为了解决小白遇到的问题,我们使用列表类型键 posts:list 记录文章 ID 列表。当发布新文章时使用 LPUSH 命令把新文章的 ID 加入这个列表中,另外删除文章时也要记得把列表中的文章 ID 删除,就像这样:
    1. LREM posts:list 1 要删除的文章ID
    有了文章 ID 列表,就可以使用 LRANGE 命令来实现文章的分页显示了。伪代码如下:
    1. $postsPerPage = 10
    2. $start = ($currentPage - 1) * $postsPerPage
    3. $end = $currentPage * $postsPerPage - 1
    4. $postsID = LRANGE posts:list, $start, $end
    5. # 获得了此页需要显示的文章ID列表,我们通过循环的方式来读取文章
    6. for each $id in $postsID
    7. $post = HGETALL post:$id
    8. print 文章标题:$post.title
    这样显示的文章列表是根据加入列表的顺序倒序的(即最新发布的文章显示在前面),如果想让最旧的文章显示在前面,可以使用 LRANGE 命令获取需要的部分并在客户端中将顺序反转显示出来,具体的实现交由读者来完成。

小白的问题至此就解决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散列类型没有类似字符串类型的 MGET 命令那样可以通过一条命令同时获得多个键的键值的版本,所以对于每个文章 ID 都需要请求一次数据库,也就都会产生一次往返时延(round-trip delay time)[11] ,之后我们会介绍使用管道和脚本来优化这个问题。

另外使用列表类型键存储文章ID列表有以下两个问题。

  1. 文章的发布时间不易修改:

修改文章的发布时间不仅要修改 post:文章ID中 的 time 字段,还需要按照实际的发布时间重新排列 posts:list 中的元素顺序,而这一操作相对比较繁琐。

  1. 当文章数量较多时访问中间的页面性能较差

前面已经介绍过,列表类型是通过:
链表实现的,所以当列表元素非常多时访问中间的元素效率并不高。 但如果博客不提供修改文章时间的功能并且文章数量也不多时,使用列表类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对于小白要做的博客系统来讲,现阶段的成果已经足够实用且值得庆祝了。3.6 节将介绍使用有序集合类型存储文章 ID 列表的方法。

2.存储评论列表

在博客中还可以使用列表类型键存储文章的评论。由于小白的博客不允许访客修改自己发表的评论,而且考虑到读取评论时需要获得评论的全部数据(评论者姓名,联系方式,评论时间和评论内容),不像文章一样有时只需要文章标题而不需要文章正文。所以适合将一条评论的各个元素序列化成字符串后作为列表类型键中的元素来存储。

我们使用列表类型键 post:文章ID:comments 来存储某个文章的所有评论。发布评论的伪代码如下(以ID为42的文章为例):

  1. # 将评论序列化成字符串
  2. $serializedComment = serialize($author, $email, $time, $content)
  3. LPUSH post:42:comments, $serializedComment

读取评论时同样使用 LRANGE 命令即可,具体的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3.4.4 命令拾遗

1.获得/设置指定索引的元素值

  1. LINDEX key index
  2. LSET key index value

如果要将列表类型当作数组来用,LINDEX 命令是必不可少的。LINDEX 命令用来返回指定索引的元素,索引从 0 开始。如:

  1. redis> LINDEX numbers 0
  2. "2"

如果 inde x 是负数则表示从右边开始计算的索引,最右边元素的索引是 −1。例如:

  1. redis> LINDEX numbers -1
  2. "0"

LSET 是另一个通过索引操作列表的命令,它会将索引为 index的 元素赋值为 value。例如:

  1. redis> LSET numbers 1 7
  2. OK
  3. redis> LINDEX numbers 1
  4. "7"

2.只保留列表指定片段

  1. LTRIM key start end

LTRIM 命令可以删除指定索引范围之外的所有元素,其指定列表范围的方法和 LRANGE 命令相同。就像这样:

  1.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2. 1) "1"
  3. 2) "2"
  4. 3) "7"
  5. 4) "3"
  6. "0"
  7. redis> LTRIM numbers 1 2
  8. OK
  9.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10. 1) "2"
  11. 2) "7"

LTRIM 命令常和 LPUSH 命令一起使用来限制列表中元素的数量,比如记录日志时我们希望只保留最近的100条日志,则每次加入新元素时调用一次 LTRIM 命令即可:

  1. LPUSH logs $newLog
  2. LTRIM logs 0 99

3.向列表中插入元素

  1. LINSERT key BEFORE|AFTER pivot value

LINSERT 命令首先会在列表中从左到右查找值为 pivot 的元素,然后根据第二个参数是 BEFORE 还是 AFTER 来决定将 value 插入到该元素的前面还是后面。LINSERT 命令的返回值是插入后列表的元素个数。示例如下:

  1.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2. 1) "2"
  3. 2) "7"
  4. 3) "0"
  5. redis> LINSERT numbers AFTER 7 3
  6. (integer) 4
  7.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8. 1) "2"
  9. 2) "7"
  10. 3) "3"
  11. 4) "0"
  12. redis> LINSERT numbers BEFORE 2 1
  13. (integer) 5
  14. redis> LRANGE numbers 0 -1
  15. 1) "1"
  16. 2) "2"
  17. 3) "7"
  18. 4) "3"
  19. 5) "0"

4.将元素从一个列表转到另一个列表

  1. RPOPLPUSH source destination

RPOPLPUSH 是个很有意思的命令,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功能:先执行RPOP命令再执行 LPUSH 命令。RPOPLPUSH 命令会先从 source 列表类型键的右边弹出一个元素,然后将其加入到 destination 列表类型键的左边,并返回这个元素的值,整个过程是原子的。其具体实现可以表示为伪代码:

  1. def rpoplpush ($source, $destination)
  2. $value = RPOP $source
  3. LPUSH $destination, $value
  4. return $value

当把列表类型作为队列使用时,RPOPLPUSH 命令可以很直观地在多个队列中传递数据。当 source 和 destination 相同时,RPOPLPUSH 命令会不断地将队尾的元素移到队首,借助这个特性我们可以实现一个网站监控系统:使用一个队列存储需要监控的网址,然后监控程序不断地使用 RPOPLPUSH 命令循环取出一个网址来测试可用性。这里使用 RPOPLPUSH 命令的好处在于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仍然可以不断地向网址列表中加入新网址,而且整个系统容易扩展,允许多个客户端同时处理队列。

3.5 集合类型

博客首页,文章页面,评论页面… 眼看着博客逐渐成型,小白的心情也是越来越好。时间已经到了深夜,小白却还陶醉于编码之中。不过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还是让他不得不提早睡觉去:小白不知道该怎么在 Redis 中存储文章标签(tag)。他想过使用散列类型或列表类型存储,虽然都能实现,但是总觉得颇有不妥,再加上之前几天领略了 Redis 的强大功能后,小白相信一定有一种合适的数据类型能满足他的需求。于是小白给宋老师发了封询问邮件后就睡觉去了。

转天一早就收到了宋老师的回复:
你很善于思考嘛!你想的没错,Redis 有一种数据类型很适合存储文章的标签,它就是集合类型。

3.5.1 介绍

集合的概念高中的数学课就学习过。在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不同的,且没有顺序。一个集合类型(set)键可以存储至多 23^2-1 个(相信这个数字对大家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字符串。

集合类型和列表类型有相似之处,但很容易将它们区分开来,如表3-4所示。
表3-4 集合类型和列表类型对比
image.png
集合类型的常用操作是向集合中加入或删除元素、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等,由于集合类型在 Redis 内部是使用值为空的散列表(hash table)实现的,所以这些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最方便的是多个集合类型键之间还可以进行并集、交集和差集运算,稍后就会看到灵活运用这一特性带来的便利。

3.5.2 命令

1.增加/删除元素

  1. SADD key member [member ...]
  2. SREM key member [member ...]

SADD 命令用来向集合中增加一个或多个元素,如果键不存在则会自动创建。因为在一个集合中不能有相同的元素,所以如果要加入的元素已经存在于集合中就会忽略这个元素。本命令的返回值是成功加入的元素数量(忽略的元素不计算在内)。例如:

  1. redis> SADD letters a
  2. (integer) 1
  3. redis> SADD letters a b c
  4. (integer) 2

第二条 SADD 命令的返回值为 2 是因为元素“a”已经存在,所以实际上只加入了两个元素。
SREM 命令用来从集合中删除一个或多个元素,并返回删除成功的个数,例如:

  1. redis> SREM letters c d
  2. (integer) 1

由于元素“d”在集合中不存在,所以只删除了一个元素,返回值为1。

2.获得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1. SMEMBERS key

SMEMBERS 命令会返回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例如:

  1. redis> SMEMBERS letters
  2. 1) "b"
  3. 2) "a"

3.判断元素是否在集合中

SISMEMBER key member
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集合中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O(1)的操作,无论集合中有多少个元素,SISMEMBER命令始终可以极快地返回结果。当值存在时 SISMEMBER 命令返回1,当值不存在或键不存在时返回0,例如:

  1. redis> SISMEMBER letters a (integer) 1
  2. redis> SISMEMBER letters d (integer) 0

4.集合间运算

  1. SDIFF key [key „]
  2. SINTER key [key „]
  3. SUNION key [key „]

接下来要介绍的3个命令都是用来进行多个集合间运算的。

  1. SDIFF 命令用来对多个集合执行差集运算。

集合 A 与集合 B 的差集表示为 A-B,代表所有属于 A 且不属于 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如图3-13所示)
image.png
图3-13 斜线部分表示的是 A - B

即:A-B ={ x | x∈A 且 x∉B }。 例如:
{1, 2, 3} - {2, 3, 4} = {1}
{2, 3, 4} - {1, 2, 3} = {4}

SDIFF命令的使用方法如下:

  1. redis> SADD setA 1 2 3
  2. (integer) 3
  3. redis> SADD setB 2 3 4
  4. (integer) 3
  5. redis> SDIFF setA setB
  6. 1) "1"
  7. redis> SDIFF setB setA
  8. 1) "4"

SDIFF 命令支持同时传入多个键,例如:

  1. redis> SADD setC 2 3
  2. (integer) 2
  3. redis> SDIFF setA setB setC
  4. 1) "1"

计算顺序是先计算 setA - setB,再计算结果与 setC的差集。

  1. SINTER命令用来对多个集合执行交集运算。

集合 A 与集合 B 的交集表示为A ∩ B,代表所有属于 A 且属于 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如图3-14所示)
image.png
图3-14 图中斜线部分表示 A ∩ B

即:A ∩ B ={ x | x ∈ A 且 x ∈B }。例如:
{1, 2, 3} ∩ {2, 3, 4} = {2, 3}

SINTER命令的使用方法如下:

  1. redis> SINTER setA setB
  2. 1) "2"
  3. 2) "3"

SINTER命令同样支持同时传入多个键,如:

  1. redis> SINTER setA setB setC
  2. 1) "2"
  3. 2) "3"
  1. SUNION命令用来对多个集合执行并集运算。

集合 A 与集合 B 的并集表示为 A∪B,代表所有属于 A 或属于 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如图3-15所示)
image.png
图3-15 图中斜线部分表示 A ∪ B

即:A∪B = {x | x∈A 或 x ∈B }。 例如:
{1, 2, 3} ∪ {2, 3, 4} = {1, 2, 3, 4}

SUNION命令的使用方法如下:

  1. redis> SUNION setA setB
  2. 1) "1"
  3. 2) "2"
  4. 3) "3"
  5. 4) "4"

SUNION命令同样支持同时传入多个键,例如:

  1. redis> SUNION setA setB setC
  2. 1) "1"
  3. 2) "2"
  4. 3) "3"
  5. 4) "4"

3.5.3 实践

1.存储文章标签

考虑到一个文章的所有标签都是互不相同的,而且展示时对这些标签的排列顺序并没有要求,我们可以使用集合类型键存储文章标签。 对每篇文章使用键名为 post:文章ID:tags 的键存储该篇文章的标签。具体操作如伪代码:

  1. #给ID为42的文章增加标签:
  2. SADD post:42:tags, 闲言碎语, 技术文章, Java
  3. # 删除标签:
  4. SREM post:42:tags, 闲言碎语
  5. # 显示所有的标签:
  6. $tags = SMEMBERS post:42:tags
  7. print $tags

使用集合类型键存储标签适合需要单独增加或删除标签的场合。如在 WordPress 博客程序中无论是添加还是删除标签都是针对单个标签的(如图 3-16 所示),可以直观地使用 SADD 和 SREM 命令完成操作。
image.png
图3-16 在WordPress 中设置文章标签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需要用户直接设置所有标签后一起上传修改,图3-17所示是某网站的个人资料编辑页面,用户编辑自己的爱好后提交,程序直接覆盖原来的标签数据,整个过程没有针对单个标签的操作,并未利用到集合类型的优势,所以此时也可以直接使用字符串类型键存储标签数据。
image.png
图3-17 在百度中设置个人爱好

之所以特意提到这个在实践中的差别是想说明对于 Redis 存储方式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规则,比如 3.4 节介绍过使用列表类型存储访客评论,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散列类型甚至字符串类型可能更适合。

2.通过标签搜索文章

有时我们还需要列出某个标签下的所有文章,甚至需要获得同时属于某几个标签的文章列表,这种需求在传统关系数据库中实现起来比较复杂,下面举一个例子。

现有3张表,即 posts、tags 和 posts_tags,分别存储文章数据、标签、文章与标签的对应关系。结构分别如表3-5、表3-6、表3-7所示。
表3-5 posts 表结构
image.png
表3-6 tags 表结构
image.png
表3-7 posts_tags 表结构
image.png
为了找到同时属于“Java”、“My SQL”和“Redis”这3个标签的文章,需要使用如下的 SQL 语句:

  1. SELECT p.post_title FROM posts_tags pt,
  2. posts p,
  3. tags t
  4. WHERE pt.tag_id = t.tag_id
  5. AND (t.tag_name IN ('Java', 'MySQL', 'Redis'))
  6. AND p.post_id = pt.post_id
  7. GROUP BY p.post_id HAVING COUNT(p.post_id)=3;

可以很明显看到这样的 SQL 语句不仅效率相对较低,而且不易阅读和维护。而使用 Redis 可以很简单直接地实现这一需求。具体做法是为每个标签使用一个名为 tag:标签名称:posts的集合类型键存储标有该标签的文章ID列表。假设现在有3篇文章,ID分别为 1、2、3,其中ID为1的文章标签是“Java”,ID 为 2 的文章标签是“Java”、“My SQL”,ID 为 3 的文章标签是“Java”、“My SQL”和“Redis”,
则有关标签部分的存储结构如图3-18所示[12] 。
image.png
图3-18 和标签有关部分的存储结构

最简单的,当需要获取标记“MySQL”标签的文章时只需要使用命令 SMEMBERS tag:My SQL:posts即可。如果要实现找到同时属于 Java、My SQL 和 Redis 3 个标签的文章,只需要将 tag:Java:posts、tag:MySQL:posts 和 tag:Redis:posts这3个键取交集,借助 SINTER 命令即可轻松完成。

3.5.4 命令拾遗

1.获得集合中元素个数

  1. SCARD key

SCARD 命令用来获得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例如:

  1. redis> SMEMBERS letters
  2. 1) "b"
  3. 2) "a"
  4. redis> SCARD letters
  5. (integer) 2

2.进行集合运算并将结果存储

  1. SDIFFSTORE destination key [key ...]
  2. SINTERSTORE destination key [key ...]
  3. SUNIONSTORE destination key [key ...]

SDIFFSTORE 命令和 SDIFF 命令功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不会直接返回运算结果,而是将结果存储在 destination 键中。 SDIFFSTORE 命令常用于需要进行多步集合运算的场景中,如需要先计算差集再将结果和其他键计算交集。SINTERSTORE 和 SUNIONSTORE命令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3.随机获得集合中的元素

  1. SRANDMEMBER key [count]

SRANDMEMBER 命令用来随机从集合中获取一个元素,如:

  1.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2. "a"
  3.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4. "b"
  5.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6. "a"

还可以传递 count 参数来一次随机获得多个元素,根据 count 的正负不同,具体表现也不同。

  1. 当 count 为正数时,SRANDMEMBER 会随机从集合里获得 count 个不重复的元素。如果 count 的值大于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则 SRANDMEMBER 会返回集合中的全部元素。
  2. 当 count 为负数时,SRANDMEMBER 会随机从集合里获得 |count| 个的元素,这些元素有可能相同。

为了示例,我们先在 letters 集合中加入两个元素:

  1. redis> SADD letters c d
  2. (integer) 2

目前 letters 集合中共有“a”、“b”、“c”、“d”4 个元素,下面使用不同的参数对 SRANDMEMBER 命令进行测试:

  1.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2
  2. 1) "a"
  3. 2) "c"
  4.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2
  5. 1) "a"
  6. 2) "b"
  7.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4
  8. 1) "b"
  9. 2) "a"
  10. 3) "c"
  11. 4) "d"
  12.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2
  13. 1) "b"
  14. 2) "b"
  15. redis> SRANDMEMBER letters -10
  16. 1) "b"
  17. 2) "b"
  18. 3) "c"
  19. 4) "c"
  20. 5) "b"
  21. 6) "a"
  22. 7) "b"
  23. 8) "d"
  24. 9) "b"
  25. 10) "b"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 SRANDMEMBER 命令返回的数据似乎并不是非常的随机,从 SRANDMEMBER letters -10 这个结果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个问题(b 元素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多[13]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集合类型采用的存储结构(散列表)造成的。散列表使用散列函数将元素映射到不同的存储位置(桶)上以实现O(1)时间复杂度的元素查找,举个例子,当使用散列表存储元素b时,使用散列函数计算出b的散列值是0,所以将b存入编号为0的桶(bucket)中,下次要查找b时就可以用同样的散列函数再次计算b的散列值并直接到相应的桶中找到 b。
当两个不同的元素的散列值相同时会出现冲突,Redis 使用拉链法来解决冲突,即将散列值冲突的元素以链表的形式存入同一桶中,查找元素时先找到元素对应的桶, 然后再从桶中的链表中找到对应的元素。使用 RANDMEMBER 命令从集合中获得一个随机元素时,Redis首先会从所有桶中随机选择一个桶,然后再从桶中的所有元素中随机选择一个元素,所以元素所在的桶中的元素数量越少,其被随机选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如图3-19所示。
image.png
图3-19 Redis 会先从3个桶中随机挑一个非空的桶,然后再从桶中随机选择一个元素,所以选中元素b的概率会大一些

4.从集合中弹出一个元素

  1. SPOP key

3.4节中我们学习过 LPOP 命令,作用是从列表左边弹出一个元素(即返回元素的值并删除它)。SPOP 命令的作用与之类似,但由于集合类型的元素是无序的,所以 SPOP 命令会从集合中随机选择一个元素弹出。例如:

  1. redis> SPOP letters
  2. "b"
  3. redis> SMEMBERS letters
  4. 1) "a"
  5. 2) "c"
  6. 3) "d"

3.6 有序集合类型

了解了集合类型后,小白终于被 Redis 的强大功能所折服了,但他却不愿止步于此。这不,小白又想给博客加上按照文章访问量排序的功能:老师您好,之前您已经介绍过了如何使用列表类型键存储文章 ID 列表,不过我还想加 上按照文章访问量排序的功能,因为我觉得很多访客更希望看那些热门的文章。
宋老师回答到:这个功能很好实现,不过要用到一个新的数据类型,也是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个数据类型 ——有序集合。

3.6.1 介绍

有序集合类型(sorted set)的特点从它的名字中就可以猜到,它与上一节介绍的集合类型的区别就是“有序”二字。在集合类型的基础上有序集合类型为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关联了一个分数,这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完成插入、删除和判断元素是否存在等集合类型支持的操作,还能够获得分数最高 (或最低)的前N个元素、获得指定分数范围内的元素等与分数有关的操作。虽然集合中每个元素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分数却可以相同。有序集合类型在某些方面和列表类型有些相似。

  1. 二者都是有序的。
  2. 二者都可以获得某一范围的元素。 但是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它们的应用场景也是不同的。

  3. 列表类型是通过链表实现的,获取靠近两端的数据速度极快,而当元素增多后,访问中间数据的速度会较慢,所以它更加适合实现如“新鲜事”或“日志”这样很少访问中间元素的应用。

  4. 有序集合类型是使用散列表和跳跃表(Skip List)实现的,所以即使读取位于中间部分的数据速度也很快(时间复杂度是 O(log(N)))。
  5. 列表中不能简单地调整某个元素的位置,但是有序集合可以(通过更改这个元素的分数)。
  6. 有序集合要比列表类型更耗费内存。

有序集合类型算得上是 Redis 的5种数据类型中最高级的类型了,在学习时可以与列表类型和集合类型对照理解。

3.6.2 命令

1.增加元素

  1. ZADD key score member [score member ...]

ZADD 命令用来向有序集合中加入一个元素和该元素的分数,如果该元素已经存在则会用新的分数替换原有的分数。ZADD 命令的返回值是新加入到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不包含之前已经存在的元素)。假设我们用有序集合模拟计分板,现在要记录 Tom、Peter 和 David 三名运动员的分数 (分别是89分、67分和100分):

  1. redis> ZADD scoreboard 89 Tom 67 Peter 100 David
  2. (integer) 3

这时我们发现 Peter 的分数录入有误,实际的分数应该是 76分,可以用 ZADD 命令修改 Peter 的分数:

  1. redis> ZADD scoreboard 76 Peter
  2. (integer) 0

分数不仅可以是整数,还支持双精度浮点数:

  1. redis> ZADD testboard 17E+307 a
  2. (integer) 1
  3. redis> ZADD testboard 1.5 b
  4. (integer) 1
  5. redis> ZADD testboard +inf c
  6. (integer) 1
  7. redis> ZADD testboard -inf d
  8. (integer) 1

其中 +inf 和 -inf 分别表示正无穷和负无穷。

2.获得元素的分数

  1. ZSCORE key member

示例如下:

  1. redis> ZSCORE scoreboard Tom
  2. "89"

3.获得排名在某个范围的元素列表

  1. Z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2. ZREV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ZRANGE 命令会按照元素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返回索引从 start 到 stop之间的所有元素(包含两端的元素)。ZRANGE 命令与 LRANGE 命令十分相似,如索引都是从0开始,负数代表从后向前查找(-1表示最后一个元素)。就像这样:

  1. redis> ZRANGE scoreboard 0 2
  2. 1) "Peter"
  3. 2) "Tom"
  4. 3) "David"
  5. redis> ZRANGE scoreboard 1 -1
  6. 1) "Tom"
  7. 2) "David"

如果需要同时获得元素的分数的话可以在 ZRANGE 命令的尾部加上 WITHSCORES 参数,这时返回的数据格式就从“元素1, 元素2, „, 元素n”变为了“元素1, 分数1, 元素2, 分数2, „, 元素n, 分数n”,例如:

  1. redis> ZRANGE scoreboard 0 -1 WITHSCORES
  2. 1) "Peter"
  3. 2) "76"
  4. 3) "Tom"
  5. 4) "89"
  6. 5) "David"
  7. 6) "100"

ZRANGE 命令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m)(其中n为有序集合的基数,m为返回的元素个数)。如果两个元素的分数相同,Redis 会按照字典顺序(即”0”< “9”< “A”< “Z”< “a “< “z”这样的顺序)来进行排列。再进一步,如果元素的值是中文怎么处理呢?答案是取决于中文的编码方 式,如使用UTF-8编码:

  1. redis> ZADD chineseName 0 马华 0 刘墉 0 司马光 0 赵哲
  2. (integer) 4
  3. redis> ZRANGE chineseName 0 -1
  4. 1) "\xe5\x88\x98\xe5\xa2\x89"
  5. 2) "\xe5\x8f\xb8\xe9\xa9\xac\xe5\x85\x89"
  6. 3) "\xe8\xb5\xb5\xe5\x93\xb2"
  7. 4) "\xe9\xa9\xac\xe5\x8d\x8e"

可见此时 Redis 依然按照字典顺序排列这些元素。 ZREVRANGE 命令和 ZRANGE 的唯一不同在于 ZREVRANGE 命令是按照元素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出结果的。

4.获得指定分数范围的元素

  1. ZRANGEBYSCORE key min max [WITHSCORES] [LIMIT offset count]

ZRANGEBYSCORE 命令参数虽然多,但是都很好理解。该命令按照元素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返回分数在 min 和 max 之间(包含 min 和 max)的元素:

  1. redis> ZRANGEBYSCORE scoreboard 80 100
  2. 1) "Tom"
  3. 2) "David"

如果希望分数范围不包含端点值,可以在分数前加上“(”符号。例如,希望返回”80 分到 100 分的数据,可以含 80 分,但不包含 100 分,则稍微修改一下上面的命令即可:

  1. redis> ZRANGEBYSCORE scoreboard 80 (100
  2. 1) "Tom"

min 和 max 还支持无穷大,同 ZADD 命令一样,-inf 和 +inf 分别表示负无穷和正无穷。比如你希望得到所有分数高于 80 分(不包含 80 分)的人的名单,但你却不知道最高分是多少 (虽然有些背离现实,但是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假设可以获得的分数是无上限的),这时就可以用上 +inf 了:

  1. redis> ZRANGEBYSCORE scoreboard (80 +inf
  2. 1) "Tom"
  3. 2) "David"

WITHSCORES 参数的用法与 ZRANGE 命令一样,不再赘述。了解 SQL 语句的读者对 LIMIT offset count 应该很熟悉,在本命令中 LIMIT offset count 与 SQL 中的用法基本相同,即在获得的元素列表的基础上向后偏移 offset 个元素,并且只获取前 count 个元素。

为了便于演示,我们先向 scoreboard 键中再增加些元素:

  1. redis> ZADD scoreboard 56 Jerry 92 Wendy 67 Yvonne (integer) 3
  2. redis> ZRANGE scoreboard 0 -1 WITHSCORES
  3. 1) "Jerry"
  4. 2) "56"
  5. 3) "Yvonne"
  6. 4) "67"
  7. 5) "Peter"
  8. 6) "76"
  9. 7) "Tom"
  10. 8) "89"
  11. 9) "Wendy"
  12. 10) "92"
  13. 11) "David"
  14. 12) "100"

想获得分数高于60分的从第二个人开始的3个人:

  1. redis> ZRANGEBYSCORE scoreboard 60 +inf LIMIT 1 3
  2. 1) "Peter"
  3. 2) "Tom"
  4. 3) "Wendy"

那么,如果想获取分数低于或等于 100 分的前 3 个人怎么办呢?这时可以借助 ZREVRANGEBYSCORE 命令实现。对照前文提到的 ZRANGE 命令和 ZREVRANGE 命令之间 的关系,相信读者很容易能明白 ZREVRANGEBYSCORE 命令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 ZREVRANGEBYSCORE 命令不仅是按照元素分数从大往小的顺序给出结果的,而且它的 min 和 max 参数的顺序和 ZRANGEBYSCORE 命令是相反的。就像这样:

  1. redis> ZREVRANGEBYSCORE scoreboard 100 0 LIMIT 0 3
  2. 1) "David"
  3. 2) "Wendy"
  4. 3) "Tom"

5.增加某个元素的分数

  1. ZINCRBY key increment member

ZINCRBY 命令可以增加一个元素的分数,返回值是更改后的分数。例如,想给 Jerry 加 4 分:

  1. redis> ZINCRBY scoreboard 4 Jerry
  2. "60"

increment 也可以是个负数表示减分,例如,给Jerry减 4 分:

  1. redis> ZINCRBY scoreboard -4 Jerry
  2. "56"

如果指定的元素不存在,Redis 在执行命令前会先建立它并将它的分数赋为 0 再执行操作。

3.6.3 实践

1.实现按点击量排序

要按照文章的点击量排序,就必须再额外使用一个有序集合类型的键来实现。在这个键中以文章的 ID 作为元素,以该文章的点击量作为该元素的分数。将该键命名为 posts:page.view,每次用户访问一篇文章时,博客程序就通过 ZINCRBY posts:page. view 1 文章ID 更新访问量。需要按照点击量的顺序显示文章列表时,有序集合的用法与列表的用法大同小异:

  1. $postsPerPage = 10
  2. $start = ($currentPage - 1) * $postsPerPage
  3. $end = $currentPage * $postsPerPage - 1
  4. $postsID = ZREVRANGE posts:page.view, $start$end
  5. for each $id in $postsID
  6. $postData = HGETALL post:$id
  7. print 文章标题:$postData.title

另外3.2节介绍过使用字符串类型键 post:文章ID:page.view 来记录单个文章的访问量,现在这个键已经不需要了,想要获得某篇文章的访问量可以通过 ZSCORE posts:page. view 文章 ID 来实现。

2.改进按时间排序

3.4节介绍了每次发布新文章时都将文章的ID加入到名为 posts:list 的列表类型键中来获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文章列表,但是由于列表类型更改元素的顺序比较麻烦,而如今不少博客系统都支持更改文章的发布时间,为了让小白的博客同样支持该功能,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方案来实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章的功能。

为了能够自由地更改文章发布时间,可以采用有序集合类型代替列表类型。自然地,元素仍然是文章的ID,而此时元素的分数则是文章发布的Unix时间[14] 。通过修改元素对应的 分数就可以达到更改时间的目的。另外借助 ZREVRANGEBYSCORE 命令还可以轻松获得指定时间范围的文章列表,借助这个功能可以实现类似 WordPress 的按月份查看文章的功能。

3.6.4 命令拾遗

1.获得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1. ZCARD key

例如:

  1. redis> ZCARD scoreboard
  2. (integer) 6

2.获得指定分数范围内的元素个数

  1. ZCOUNT key min max

例如:

  1. redis> ZCOUNT scoreboard 90 100
  2. (integer) 2

ZCOUNT 命令的 min 和 max 参数的特性与 ZRANGEBYSCORE 命令中的一样:

  1. redis> ZCOUNT scoreboard (89 +inf
  2. (integer) 2

3.删除一个或多个元素

  1. ZREM key member [member ...]

ZREM 命令的返回值是成功删除的元素数量(不包含本来就不存在的元素)。

  1. redis> ZREM scoreboard Wendy
  2. (integer) 1
  3. redis> ZCARD scoreboard
  4. (integer) 5

4.按照排名范围删除元素

  1. ZREMRANGEBYRANK key start stop

ZREMRANGEBYRANK 命令按照元素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即索引 0 表示最小的值)删除处在指定排名范围内的所有元素,并返回删除的元素数量。如:

  1. redis> ZADD testRem 1 a 2 b 3 c 4 d 5 e 6 f
  2. (integer) 6
  3. redis> ZREMRANGEBYRANK testRem 0 2
  4. (integer) 3
  5. redis> ZRANGE testRem 0 -1
  6. 1) "d"
  7. 2) "e"
  8. 3) "f"

5.按照分数范围删除元素

  1. ZREMRANGEBYSCORE key min max

ZREMRANGEBYSCORE 命令会删除指定分数范围内的所有元素,参数 min 和 max 的特性和 ZRANGEBYSCORE 命令中的一样。返回值是删除的元素数量。如:

  1. redis> ZREMRANGEBYSCORE testRem (4 5
  2. (integer) 1
  3. redis> ZRANGE testRem 0 -1
  4. 1) "d"
  5. 2) "f"

6.获得元素的排名

  1. ZRANK key member
  2. ZREVRANK key member

ZRANK 命令会按照元素分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获得指定的元素的排名(从0开始,即分数最小的元素排名为0)。如:

  1. redis> ZRANK scoreboard Peter
  2. (integer) 0

ZREVRANK 命令则相反(分数最大的元素排名为0):

  1. redis> ZREVRANK scoreboard Peter
  2. (integer) 4

7.计算有序集合的交集

  1. ZINTERSTOREdestinationnumkeyskey [key ...][WEIGHTSweight[weight...]] [AGGREGATE SUM|MIN|MAX]

ZINTERSTORE 命令用来计算多个有序集合的交集并将结果存储在 destination 键中(同样以有序集合类型存储),返回值为 destination 键中的元素个数。destination 键中元素的分数是由 AGGREGATE 参数决定的。

  1. 当 AGGREGATE 是 SUM 时(也就是默认值),destination 键中元素的分数是每个参与计算的集合中该元素分数的和。例如:

    1. redis> ZADD sortedSets1 1 a 2 b
    2. (integer) 2
    3. redis> ZADD sortedSets2 10 a 20 b
    4. (integer) 2
    5. redis> ZINTERSTORE sortedSetsResult 2 sortedSets1 sortedSets2
    6. (integer) 2
    7. redis> ZRANGE sortedSetsResult 0 -1 WITHSCORES
    8. 1) "a"
    9. 2) "11"
    10. 3) "b"
    11. 4) "22"
  2. 当 AGGREGATE 是 MIN 时,destination 键中元素的分数是每个参与计算的集合中该元素分数的最小值。例如:

    1. redis> ZINTERSTORE sortedSetsResult 2 sortedSets1 sortedSets2 AGGREGATE MIN
    2. (integer) 2
    3. redis> ZRANGE sortedSetsResult 0 -1 WITHSCORES
    4. 1) "a"
    5. 2) "1"
    6. 3) "b"
    7. 4) "2"
  3. 当 AGGREGATE是 MAX时,destination 键中元素的分数是每个参与计算的集合中该元素分数的最大值。例如:

    1. redis> ZINTERSTORE sortedSetsResult 2 sortedSets1 sortedSets2 AGGREGATE MAX
    2. (integer) 2
    3. redis> ZRANGE sortedSetsResult 0 -1 WITHSCORES
    4. 1) "a"
    5. 2) "10"
    6. 3) "b"
    7. 4) "20"

    ZINTERSTORE 命令还能够通过 WEIGHTS 参数设置每个集合的权重,每个集合在参与计算时元素的分数会被乘上该集合的权重。例如:

    1. redis> ZINTERSTORE sortedSetsResult 2 sortedSets1 sortedSets2 WEIGHTS 1 0.1
    2. (integer) 2
    3. redis> ZRANGE sortedSetsResult 0 -1 WITHSCORES
    4. 1) "a"
    5. 2) "2"
    6. 3) "b"
    7. 4) "4"

    另外还有一个命令与ZINTERSTORE命令的用法一样,名为ZUNIONSTORE,它的作用
    是计算集合间的并集,这里不再赘述。

    注释

    [1] 即“由 WordPress 驱动”。WordPress 是一个开源的博客程序,用户可以借其通过简单的配置搭建一个博客或内容管理系统。
    [2] Redis 的作者考虑过让字符串类型键支持超过 512MB 大小的数据,未来的版本也可能会放宽这一限制,但无论如何,考虑到 Redis 的数据是使用内存存储的,512MB 的限制已经非常宽松了。
    [3] 竞态条件是指一个系统或者进程的输出,依赖于不受控制的事件的出现顺序或者出现时机。
    [4] 原子操作取“原子”的“不可拆分”的意思,原子操作是最小的执行单位,不会在执行的过程中被其他命令插入打断。
    [5] 这个键名只是参考命名,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任何容易理解的名称。
    [6] MessagePack 和 JSON 一样可以将对象序列化成字符串,但其性能更高,序列化后的结果占用空间更小,序列化后的结果是二进制格式。MessagePack 的项目地址是 http://msgpack.org
    [7] http://twitter.github.com/bootstrap
    [8] 即 Object-RelationalMapping(对象关系映射)。
    [9] 并不是所有命令都是如此,比如 SET 命令可以覆盖已经存在的键而不论原来键是什么类型。
    [10] HSETNX 中的“NX”表示“ifNoteXists”(如果不存在)。
    [11] 4.5节中还会详细介绍这个概念。
    [12] 集合类型键中元素是无序的,图3-18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将元素按照大小顺序进行了排列。
    [13] 如果你亲自跟着输入了命令可能会发现得到的结果与书中的结果并不相同,这是正常现象,见后文描述。
    [14] Unix 时间指 UTC 时间1970年1月1日0时0分0秒起至现在的总秒数(不包括闰秒)。为什么是1970年呢?因为 Unix 在1970年左右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