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这个时代理工科学生都想学历史哲学,找人生的意义;文科学生都在羡慕理工科,起码有实实在在的饭碗。
    —— 如何看待2020年12月15日北交大大三学生跳楼,疑似遗书称「失去人生目标」? - 我亦求是的回答 - 知乎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920021/answer/1629387991

    如何看待2020年12月15日北交大大三学生跳楼,疑似遗书称「失去人生目标」? -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920021/answer/1630907466

    对于大学生和年轻人来说,这位同学最有价值的是下面这段话。

    二十年来我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我因此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使得做题成为我唯一而且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相信这是唯一的正途。 到了大学之后,我竟然听信了某些自由派的鬼话,妄图“全面发展”,因而舍弃了做题这一优势项目。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时,为时已晚。这不啻于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摧毁了我的根基。接下来呢?生活无望,希望崩塌,对明天的期待已经毁灭殆尽,没有了信念和理想。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毁在这一点上。

    1.不要鄙视自己的做题家身份。做题家应该是个中性词,背后是踏实、质朴、努力、学习能力强、眼界窄、一根筋等,有优势也有劣势。对于大部分做题来说,当然可以努力改掉劣势,但是一定不能丢了自己的优势,不然那就被人忽悠瘸了。比如一个可以吃技术饭的理工男,非要跟人创业,一个适合体制内相对封闭安顺范围的人,非要去拥抱大风大浪,一个本来可以踏踏实实稳打稳扎的人,非要拥抱富人思维,沉迷选择大于努力,搞投机倒把那一套。

    2.不要被网络左右自己的思维。网络和现实差距太大了,会把现实放大和缩小一百倍,可是学生和年轻群体却把网络当成了现实,导致焦虑剂量加大,思维极端化,看问题扭曲化。

    如果说过去了网络还带有媒体性质,现在的网络基本上已经沦为生意场,收割流量是最有利的工具,正好“小学生”越来越多,适合大批量收割。现在的网络的媒体形式也已经异化,主流变了以公众号、朋友圈、头条、微博等自媒体。

    这里看起来人人都有话语权,但话语权依然被操纵在极少数人手里,他们会“替”你发声,左右你的思维。因为你迷失在大量低质、无效、重复的信息中,加上懒,长此以往就忘记了思考,成了行尸走肉,唯名人、大V马首是瞻。

    这里的绝大部分媒体跟人一样,也是无脑的,跟风的,标题党的,真相往往被淹没。你看到好多“媒体”都在用差不多的态度说同一件事,自然觉得这就是真相,没想到这些所谓的媒体和你一样,也是意气用事非黑即白预设立场甚至故意带节奏。

    煽动对立情绪是自媒体最热衷的事情。

    争议性+热门话题是保持“小学生”参与热度的法宝,屡试不爽,最能激起“小学生”的围观欲望、表达欲望、站队欲望、PK欲望的是男女、贫富、大学生、清北、教育、官民、收入、民族情绪、出国等话题。举个例子,媒体尤其喜欢挑拨男女关系,凡是涉及到相亲、剩女、剩男、彩礼、女权、男权、渣男、凤凰男、绿茶婊、嫁娶等关键词的,都容易被“小学生”讨论和站队,很容易激发和保持热度。

    以今日头条和微博为代表,99%的社会性话题和文字(两性、职场、法律、生活等)带有倾向性、煽动性、对立性,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田忌赛马、偏激、极端、情绪发泄特征非常明显,长期看这些玩意儿,正常的脑子也给带坏了。

    有人说公知那一套不是被识破了吗?并没有,只不过换了个形式、角度、领域,继续大量存在。而且,更可怕的是出现了大量更高级的节奏大师,特点是把是非、道德、法律、品格、美德、责任感和群体化情绪混淆在一起,用似是而非+媚俗的手法来顺应、安慰、劝导吃瓜群众,咪蒙是代表之一,一个咪蒙倒下去,千万个咪蒙站起来。

    比如干啥都是阴谋论,努力也没用,阶级固化了,修炼自己也没用,35岁就被裁员了,好好工作就是韭菜,有上进心就是工贼,拼搏就是被资本家洗脑……他自己却熬夜写文劝你,早起写文安慰你,千方百计告诉你社会的人生的“真相”,你说他够不够努力呢?这种大V一窝一窝的,毛都没长齐就看透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