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内存

物理内存也称为主存,大多数计算机用的主存都是动态随机访问内存(DRAM)。只有内核才可以直接访问物理内存。
Linux 内核给每个进程都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并且这个地址空间是连续的。进程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内存,更确切地说是访问虚拟内存。

2. 虚拟内存

虚拟地址空间的内部又被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两部分,不同位数的处理器,地址空间范围不同。
image.png
进程在用户态时,只能访问用户空间内存;只有进入内核态后,才可以访问内核空间内存。虽然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都包含了内核空间,但这些内核空间,其实关联的都是相同的物理内存。这样,进程切换到内核态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内核空间内存。

3. 内存映射

将虚拟内存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为了完成内存映射,内核为每个进程都维护了一张页表,记录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MMU 并不以字节为单位来管理内存,而是规定了一个内存映射的最小单位,也就是页,通常是 4 KB 大小。这样,每一次内存映射,都需要关联 4 KB 或者 4KB 整数倍的内存空间。

页的大小只有 4 KB ,导致整个页表会变得非常大,仅 32 位系统就需要 100 多万个页表项(4GB/4KB)。

2.1. 多级页表

把内存分成区块来管理,将原来的映射关系改成区块索引和区块内的偏移。由于虚拟内存空间通常只用了很少一部分,那么,多级页表就只保存这些使用中的区块,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页表的项数。
image.png

大页

比普通页更大的内存块,常见的大小有 2MB 和 1GB。大页通常用在使用大量内存的进程上,比如 Oracle、DPDK 等。

4. 虚拟内存空间分布

4.2. 内核空间

最上方的内核空间不用多讲

4.1. 用户空间

用户空间内存,从低到高分别是五种不同的内存段;在这五个内存段中,堆和文件映射段的内存是动态分配的。如32位系统:
image.png

  1. 只读段,包括代码和常量等。
  2. 数据段,包括全局变量等。
  3. 堆,包括动态分配的内存,从低地址开始向上增长。
  4. 文件映射段,包括动态库、共享内存等,从高地址开始向下增长。
  5. 栈,包括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上下文等。栈的大小是固定的,一般是 8 MB。

    5. 内存分配与回收

    5.1 分配

    malloc() 是 C 标准库提供的内存分配函数,对应到系统调用上,有两种实现方式,即 brk() 和 mmap()。

    5.1.1. brk

    对小块内存(小于 128K),C 标准库使用 brk() 来分配,也就是通过移动堆顶的位置来分配内存。这些内存释放后并不会立刻归还系统,而是被缓存起来,这样就可以重复使用。
    brk() 方式的缓存,可以减少缺页异常的发生,提高内存访问效率。不过,由于这些内存没有归还系统,在内存工作繁忙时,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会造成内存碎片。

    5.1.2. mmap

    而大块内存(大于 128K),则直接使用内存映射 mmap() 来分配,也就是在文件映射段找一块空闲内存分配出去。
    mmap() 方式分配的内存,会在释放时直接归还系统,所以每次 mmap 都会发生缺页异常。在内存工作繁忙时,频繁的内存分配会导致大量的缺页异常,使内核的管理负担增大。这也是 malloc 只对大块内存使用 mmap 的原因。

当这两种调用发生后,其实并没有真正分配内存。这些内存,都只在首次访问时才分配,也就是通过缺页异常进入内核中,再由内核来分配内存。

5.2. 回收

如果只分配而不释放,就会造成内存泄漏,甚至会耗尽系统内存。所以,在应用程序用完内存后,还需要调用 free() 或 unmap() ,来释放这些不用的内存。
内存紧张的三种回收方式:

  • 回收缓存,比如使用 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回收最近使用最少的内存页面;
  • 回收不常访问的内存,把不常用的内存通过交换分区直接写到磁盘中;
  • 杀死进程,内存紧张时系统还会通过 OOM(Out of Memory),直接杀掉占用大量内存的进程。

    5.2.1 oom_score

    OOM(Out of Memory),其实是内核的一种保护机制。它监控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并且使用 oom_score 为每个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进行评分:

  • 一个进程消耗的内存越大,oom_score 就越大;

  • 一个进程运行占用的 CPU 越多,oom_score 就越小。

可以通过 /proc 文件系统,手动设置进程的 oom_adj ,从而调整进程的 oom_score。
oom_adj 的范围是 [-17, 15],数值越大,表示进程越容易被 OOM 杀死;数值越小,表示进程越不容易被 OOM 杀死,其中 -17 表示禁止 OOM。
例:把 sshd 进程的 oom_adj 调小为 -16,sshd 进程就不容易被 OOM 杀死。

  1. echo -16 > /proc/$(pidof sshd)/oom_adj

6. 查看内存

6.1. free

# 注意不同版本的free输出可能会有所不同
$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8169348      263524     6875352         668     1030472     7611064
Swap:             0           0           0

free 输出的是一个表格,其中的数值都默认以字节为单位。表格总共有两行六列,这两行分别是物理内存 Mem 和交换分区 Swap 的使用情况,而六列中,每列数据的含义分别为:

  • 第一列,total 是总内存大小;
  • 第二列,used 是已使用内存的大小,包含了共享内存;
  • 第三列,free 是未使用内存的大小;
  • 第四列,shared 是共享内存的大小;
  • 第五列,buff/cache 是缓存和缓冲区的大小;
  • 最后一列,available 是新进程可用内存的大小。

    最后一列的可用内存 available 。available 不仅包含未使用内存,还包括了可回收的缓存,所以一般会比未使用内存更大。不过,并不是所有缓存都可以回收,因为有些缓存可能正在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