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认知 技能
    于我而言,PPT是存在红利的。
    职场生涯的早期,因为对PPT存在那么一点点的敏感度,做出来的东西还不错,所以能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开始有了直接向老板汇报的机会。

    汇报的次数越多,对PPT的写作也是个正向刺激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也无意识的关注一些这方面的设计原则、设计素材、设计模板,于是越来越擅长这个事情。

    擅长写PPT,给我带了持续的正反馈,有一段时间,我比较沉迷。
    但是后面发现,这个事情,非常费脑子,也非常耗时间,做一个还过得去的PPT,至少要一周时间。这一周的压力是巨大的。我曾经仔细观察过自己的输出效率,从零开始的话,一页PPT大概需要2个小时,这个已经是极限了,再怎么熟练,再怎么思维清晰,都越不过这个阈值。连我这种经验丰富,擅长表达的人都是这样,其他人可想而知。

    本质上,PPT这个事情,投入这么大,获得价值真的极其有限。除了在汇报沟通的那一个小时能有个短暂的高光时刻,另外也没啥真正持续有价值的回报。这种事情,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于是我开始对PPT的表达方式产生了质疑。
    对PPT产生了对抗的心理后,我也慢慢关注到有亚马逊的一页纸工作会议,飞书团队推荐的飞书悦读会,本质上,这些优秀企业的优秀做法,都是「反PPT」的。

    在持续使用了大概6个月的飞书后,我越发觉得,「飞书文档」就是协同表达的天花板了,省去了PPT哪些繁杂无用的修饰效果,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内容上,既省时又高效,这才是沟通的正确方式。
    但是,但是,只要在职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是需要用PPT来撑场面的。

    这次同事找我要做一页PPT,没错,仅仅一页。虽然只有一页,但是其内容和信息量却要求挺高的。
    也许是有自知之明,我知道但凭自己的知识背景,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所有内容。

    于是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自己全部输出内容,我做了两件事情:

    1. 看行业内的报告,从这些专业的报告中摘取内容。
    2. 针对自己能写的内容,直接百度搜索对应的表达形式,用来参考。

    这两个事情做完以后,直接找设计师帮我输出,我只需要对内容进行微调即可。
    这样,达成了两个效果:

    1. 非常省时间,在这个事情,我真正投入不到2个小时。
    2. 效果远比我自己做的要好,输出物非常有设计感。毕竟设计师的手法还是可以碾压我这种业余选手的。

    我觉得我找到了一种PPT的正确写法,要点如下:

    1. 心态上,不沉迷这个事情,聚焦于内容本身。
    2. 素材上,找专业的报告,一定存在类似的内容。
    3. 执行上,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表现力部分让位给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