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关键内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作者:小步 全文约3475字 阅读大约6分钟 提示:以下内容仅为个人分享,有兴趣交流的伙伴可在下方讨论区留言。

知识库首页

产品API:进阶全栈PM手册

提示:上方链接属于全手册首页,伙伴们打开后可以关注或收藏,用于日常工作查看,其中关注后,可以实时收到文档更新通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前言

大家好,很开心以这样的方式跟伙伴进行沟通,2020年注定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伙伴们过得还好吧。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终于完成了本系列分享内容框架搭建和内容整理,现在也正式进入输出分享的环节。

接下来,预计会占用伙伴们8分钟时间,希望你能看到最后,也希望能带来你想要的内容,谢谢支持。

本书主要通过提炼个人近几年的产品工作经验的核心积累输出,并以小步迭代的方式去搭建一套个人知识体系,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将不断迭代升级。

内容包含了个人对经历过的不同体量公司的产品思考、组织思考、产品方法论以及针对此岗位的书籍阅读和学习的总结。

接下来,容许我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老师的三个终极问题来完成背景介绍吧

我是谁?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伙伴们,就叫我小步吧,名字源于我喜欢小步迭代的思想。目前的职业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年限6年,期间陆续经历过APP、SaaS、AIoT三大类别的产品线,目前核心内容主要侧重在AIoT和中后台产品工作。同时也是个人公众号【听见职业】的发起人,作为我的另一个内容板块,它的目标旨在通过小步积累的方法,完善自己的职业认知,同时希望能够结交一波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解惑成长。

我从哪里来?

我的产品故事,诞生于野蛮时代的互联网圈子,从不太清楚它的定义开始,用自己的固有认知开启了我的摸爬滚打之路。

我的入门书籍,少不了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认知入门书籍,当时认知的内容很纯粹,比如在阅读中,我慢慢发现这不就是一个讲述一个人怎么成长为一个产品经理的历程吗?做产品不就是跟做人一样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了一个类比思维,我自己不就是一个现成的产品吗?

因此很多产品思路就以如何打造自己成长的路径方法,进行了推演,很多内容就会自然的浮在了我初期的产品工作中,也成了当时指引我前进的灯塔,当然认知深度会有高低的差异。

但是也许是幸运,截止到现在,我发现它依旧契合了我对这个岗位的现在的认知和对未来的判断,不过它对我意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一套能够帮我打出组合拳的个人价值体系。

我要到哪里去?

先说结论:

我要打造一个在工作中可以随时调用各类产品能力的个人知识体系,并具备可持续迭代的能力。

你可以尝试回答的问题

在说个人知识体系之前,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问题1:多年来,从事产品岗位的你,有哪些变化是这个岗位带来的?

问题2:多年来,你有关注产品职业正在发生的哪些变化?

问题3:针对这些变化,你背后都进行了哪些行为改变?并还在为之继续改变着?

大家可以先在大脑里好好回顾一下,如果大家大脑里有很多连续的内容,很开心,我们可能是同路人,我想你应该对产品岗位本身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深度认知和收获,而不再只是把它当做简单的谋生岗位。

也许说不上热爱,但至少你应该能够正视这样的岗位了,那么,我相信我们将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因为你其实有了可以用来搭建个人知识体系丰富的原材料,为什么这么说,我后面的内容会给你答案。

以下为个人产品经验演绎变化状态图,其实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则,一部分是个人选择,另一部分是顺势而为。

序言  用小步迭代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图2
——已经历 —— 经历中 —— 探索中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在互联网圈的时候,我们大部分说的产品都是软件类别的系统,如APP/后台系统等,但是随着产品认知的变化,请一定要明确一点,就是APP只是解决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对产品的认知,请一定要脱离表现形式,围绕需求本身去思考。

通过对上图的途径总结,你会发现产品初期,纯移动app、后台系统的设计时,思维只聚焦在这个功能怎么设计,每天可能在为功能是否好用和外观、交互而陷入各类讨论,并没有系统性思维概念,更别说关心功能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

产品中期,软硬件产品的领域,更加综合的认知形态,你会触达生产制造更细节的社会状态,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对比,互联网浮在云上,接地气的制造业充满更严峻的挑战,同时ToC 转化为 ToB的思想,以产品对需求方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为导向,不再为好玩有趣出发。

产品后期,感受到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有了多维度的认知考量,你会发现认知需要“从点——线——面——体”进行打造,从而通过综合性应用集成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服务。

因此,深度了解互联网本身的形态是什么,它的边界是什么,是后续更好的行业应用设计最基本也是最底层的认知系统

个人知识体系

回到个人知识体系,我认为它不管是对未来产品工作以及个人精进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专注的态度和小步迭代的机制去支撑,这必将是一个不断奔跑的旅途。

因此,你需要做一个有终生学习心态的人,也许对于大部分伙伴来说,这可能是个太枯燥的事情,但现实会告诉你这样做的结果是苦还是甜。更何况真实结果,更多场景是有趣的事情大于枯燥。在我看来,这一定是通往幸福道路的不错的选择。

具体是什么呢?我通过下面的内容给你解答。

存在的冲突

也许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影响,通过个人经验或者主观的观察发现,大部分从业人员陷入获取知识方式是零散的状态下(我也不例外),倾向于零散的收藏觉得有用的内容,但很少有精力和意识去搭建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体系,更多的沦为堆砌的无用信息。

而众多产品经理的专业论坛里面,由于存在太多的信息内容和噪音,内容对于个人使用,极其不便利,而这些都是影响我们想更进一步的障碍,如果有跟我一样感受的伙伴,也许已经在降噪和构建的路上,勇敢向前了。

行动的起点

因此,基于以上无法避免的状态以及出于我个人对未来产品工作的需要,我试图去优化我工作生活中,随时调用的产品工具库——《小步PM全栈笔记》,它之前的载体是石墨,核心内容是近几年个人产品工作中,自己提炼的方案模板和一些思维工具,而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实践过或者自己构建出来的实操方法。

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去找对应的方案链接,然后按模板进行分析解决,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条理清晰,效率可观。如果遇到新问题,就在解决问题后,立即整理为MVP解决方案,在下一次应用的时候,再次更新它。同时应用中发现待改进的方案,就及时更新迭代,就这样,最终我发现我梳理的工具包就像我个人的方法调用库,需要什么的时候,直接调用函数方法即可。

不谋而合的想法

没错,也就是这个特点,突然觉得跟软件领域API的概念不谋而合。API代表的是一种能力,调用它你只需要按照它的规范进行内容输入,它会按照它的功能定义,给你最终结果。用数学举例就是当你需要求某一个数+30等于多少,有个公式是Y=X+30,你要做的就是输入X=20,等待接受Y的值即可。而(Y=X+30)这个整体就是一个API。同时出于对石墨的应用,我只需要保留一个链接,即可在任何地方使用它即可,需要有内容更新时,直接更新而不需要重新变更链接,这里就跟产品更新发布一样的底层思维,这个链接就是我的产品API。

期待的目标结果-变化、迭代

因此,打造一个可以在工作中随时调用产品知识体系,是我要完成的目标。并且会随着经验和认知的变化,我可以不断迭代更新,所以这将不是一个固定的内容集,它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内容。不过,它和专业论坛不一样,它的内容信息架构在个人认知体系下,我把它定义为一个产品,它的成长,直接表达了我作为它产品经理的状态。产品就像个人成长,将自己融入产品中,也许是它最美好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同见证小步迭代的变化吧。

相关说明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