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的困惑

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设计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所以每次做设计都很痛苦,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对我的作品进行评判,然后就是不停的改改改,改到最后不成样子就越发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了,这其实是我做设计最心累的地方。

后来我接触到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我在想,可否用于设计的评判之中。所谓事实判断就是,做出的判断是在描述一个事实,它是基于现实的客观状态,是可用理性验证的;而价值判断依据的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

如何我们的设计评判标准都是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那肯定到最后是扯不清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和人之间就是不一样的,审美的喜好、口味、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无所谓高低优劣、好坏对错。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完全坚持自己的想法,忽略老板的想法,所以最终要找到一个平衡的办法:三分感性(价值判断)+七分理性(事实判断)。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责怪自己,其实一个靠谱的甲方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并不是一拍脑袋做出来的玄学,又感性的表达,但更有科学的理性的可验证的。设计师基于有了清晰的品牌定位,明确的传播计划,在某个特定的环节、时间、群体通过特定的手段进行的一次沟通。

设计标准界定

对外:
1,界定好设计受众。这个设计采用的视觉方式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
2,明确设计目标。这个视觉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以及达到的优劣程度,是否是最优解。
3,言之有物,明确沟通问题。跟上级沟通时要做出引导,是风格调性问题?创意方向问题?图形元素问题?排版问题?配色问题?「不喜欢」是最终受众说的,而不是产出者说的,我们的工作就是不让他们说出这样的话。

对内:
1,量化自己的设计标准。颜色暖要暖到什么程度,距离大要到什么程度。
2,做一个设计自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3,善于利用组件库,减少重复造轮子,因为经过市场验证成功的就是最优解。

针对不同的场景来解释设计

1,「针对客户/领导说:我不喜欢/不好看/我也不知道哪里不好看,反正不喜欢」的场景:
要言之有物,设计的沟通层层递进,明确划分沟通的问题。是风格调性问题?创意方向问题?排版问题?配色问题?图形元素问题?
这样才能做具体的修改,不然一句我不喜欢就能否定,这做的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本身就没有具体答案,要引导客户做事实判断。

2,「针对搞不清自己需求的客户: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反正一张海报」的场景:
引导客户确定他们的需求,诊断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确定好brief。
自己的品牌定位?传播计划?产品特点?产品痛点?受众是谁?
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偏向怎样的视觉形式?要呈现在什么媒体上?
deadline?手上有多少资源可用?预算?
这样做才能确定好设计方向,这是有依据可验证的,而不是一拍脑门搞出来的玄学。

3,「针对需要快速上线,出效果」的场景:
善于利用组件库,减少重复造轮子,因为经过市场验证和大量用户数据检验过的交互模式其实就是最优解。

4,「针对评定自己的作品,用于自检」的场景:

  • LOGO:看这个标志的含义自己是否能直接了解到,是不是能有被辨识出来的愉悦感与切实的寓意。
  • VI:整体形象能否让你感觉到品牌独特的调性,比如未来感或古典感。
  • 海报:信息是否被有效传达,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如何处理的,视觉流程是如何引导的;再看图形上是否有惊喜和突破,是否与众不同,图形元素是否围绕主题烘托主题。
  • 传单:看设计怎么引导你快速认知传单上的信息,使用的图形元素是否能更好的表现主旨。
  • UI:看看你的使用体验是否顺畅,是不是没有意识到界面的存在同时又完成了整个操作;再看UI上的图形元素与产品调性或品牌调性是否关联。

对自己的要求

一定要尽力而为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拼尽全力做出来的必然是做好充足的准备,花费大量时间,付出心血的,不是随意为之或者搪塞出来的,这样才能有底气说是我尽力而为的东西。

这个作品自己是喜欢并且认可的
作品只有自己喜欢了认可了,才能够拿出来给别人看,才能够找到自己坚持的理由一二三四,这样才能在别人评判这个作品的时候拿出自己的自信和逻辑严密的证据说服他人,坚持自己的东西。当然,坚持并不代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的意见可以接纳,无理的意见就可以排除掉,不让它影响对自己和作品的判断。

定义问题,主观客观,宽泛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