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pdf

image.png

作者简介

唐纳德• A • 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员,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 Benjamin Franklin Medal)。
诺曼博士的著作包括
《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
《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
《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4 :未来设计》等。

内容简介

《设计心理学》这套书最早出版于1988年,是设计学的经典入门书籍。这本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给你讲讲设计的门道。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
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楚怎么开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虽然拙劣的设计俯拾即是,但是设计出易于理解、方便使用、令人愉悦的产品并不困难。《设计心理学》增订版对好设计具有强大的作用,不断提醒我们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有一些产品却让用户非常受挫。
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导入到设计之中。不仅着重于反思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更着重于解决问题,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设计师找到真正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一方面诺曼博士从多个角度分析,更新了大量的案例提醒设计师关注,并找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诺曼也试图将大众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不仅能观察到糟糕的设计,也慢慢学会欣赏优秀的设计。将优秀的设计原则与优秀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pdf》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一半的内容,每章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即第六章“设计思维”和第七章“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里,诺曼博士从两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设计面临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优劣以及设计的未来。诺曼还在个人主页开设了Mooc课程,邀请业内专家逐章讲解本书内容。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实际上,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近而生产出
实用的产品,形成理想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诺曼博士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着眼于自然中的、现实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人类活动的全景,才能观察到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做实际工作的真实的人。*终,《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是一个人的宣言,即希望通过设计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诺曼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
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好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所谓可视性,就是让用户知道这个产品怎么用,怎么操作才是合理的。所谓易通性,就是要让用户明白你的设计意图,明确的告诉用户,你设计的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咱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糟糕设计?因为很多产品都是工程师做的,工程师都是受过严格逻辑训练的人,他们天然地以为,所有人都应该按照逻辑思考,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都“不近人情”。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以人为本,假定用户都是小白,而不是专家。

二、交互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1. 示能
    所谓的示能,就是指某些物体本身就有的、特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释,它直接就可以被感知到。
    【案例】
    一把椅子,不管它怎么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平面,咱们还是能认出它是一把椅子,可以坐人。这里面的“平面”,就是一种示能。一出现平面,人们就会天然地认为,这个地方是可以坐的。
    2. 意符
    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
    【案例】
    有些商场的大门上,会写上“推”或者是“拉”的提示,这个推和拉就是一种意符。
    意符不仅可以用视觉的方式来展现,声音也可以起到意符的作用。
    【案例】
    门锁锁好的时候,会发出“咔嚓”一声。面包片烤好之后从面包机里跳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一种意符,能传达给人某种信息。
    3. 约束
    很多东西咱们以前都没用过,但为什么总是能很快上手呢?这就是约束在设计里起到的作用。
    【案例】
    比如一辆乐高的玩具摩托车,即便你以前没玩儿过,也能很快就把它组装起来。因为它的轮子只能装在前叉上,手臂只能装在小人的躯干上,每个部件的接口都不一样,可以执行的操作就那么几种,多尝试几次,我们就能把这个玩具摩托车组装好。
    4. 映射
    最好的映射,就是控制开关直接安装在被控制的对象上。如果做不到这么直接的映射,那就尽量把开关装到被控制对象的附近。如果这也做不到,那就要让开关和被控制对象的空间分布保持一致。
    【案例】
    有两个灶眼的煤气灶,开关就会分别装到两个灶眼的旁边。墙面上的开关和屋顶的吊灯,要有明确的映射关系。
    5. 反馈
    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当然,反馈也不能太频繁,这会打扰到用户。
    【案例】
    很多遥控器按一下就会发出“滴”的一声,完成一个操作要按好几下遥控器,这时候连续的滴滴声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

    三、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

    人们有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认为机器是不会犯错的,只有人才会犯错,所以不管是在使用电脑,还是家用电器,只要出了错,人们就会认为这是自己太笨,或者手脚不利索。但作者却认为,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人往往只是问题的最浅层原因。如果使用一种机器经常出错,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人不是机器,不能要求人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比如要求人好几个小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或者同一时间处理好几个任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人会出错。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人容易犯的错误,不要挑战自然规律。
    把错都归罪在人身上,会忽略设计本身的缺陷,导致同样的错误不断的发生。那怎么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呢?日本的丰田公司有一个好办法。这个方法叫“五个为什么”,就是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刨根问底,连续问五个为什么,一直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四、怎么设计,才能避免人们操作失误

  2. 约束
    比如在银行办理业务,填写完信息之后,人们很可能顺手就把营业窗口的笔装到自己兜里了,为了避免这种失误,银行就把笔拴在窗口上,这个小约束就能减少人们的失误。
    2. 强制
    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打开微波炉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防止这个错误,微波炉就可以被设计成在开门的一瞬间,也同时断开电源。
    3. 故意制造困难
    比如很难打开的药瓶,就可以防止小孩吃错药,但还不影响大人平时正常使用。
    4. 二次确认、撤销
    比如很多电脑软件,在你点击关闭之后,都会弹窗提醒你,是否确认关闭。还可以加上撤销功能,比如电脑的“回收站”功能。

    五、“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以人为本”,不仅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1. 观察
    设计师不会一开始就聚焦于解决方案,而是会先分析隐藏在问题之下的本质原因,找到问题的本质,才开始下一步的行动。设计师还会去找潜在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以及真实需求。通过这些信息,来定义设计要解决的真正问题。
    2. 创意
    在创意的初期,要发散思维,让人们尽量多提出新点子,这个阶段千万不要急着批判,不管人们说出什么点子,都要记下来。等有了一堆点子的时候,再进行筛选整合,挑出最好的点子进行下一步。
    3. 打样
    要想知道一个创意是不是合理,唯一的方法就是测试。所谓的打样,就是用草图,或者是模型,快速做出一个可以展示的样品出来。
    4. 测试
    先找一小部分目标用户,让他们使用样品,这个过程一定要自然,尽量还原到真实的使用场景里。得到反馈之后。再次重复上面四个步骤:观察、创意、打样、测试。直到设计出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并且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为止。
    【案例】
    在美国,很多家庭主妇早晨一起床,就得匆匆忙忙地给一家人煮咖啡,整个煮咖啡的流程有很多不便。基于这个观察,绿山咖啡公司提出了胶囊咖啡的创意,只需要把胶囊咖啡放进咖啡机,10秒之内就能喝上咖啡,喝完之后,空的胶囊杯直接扔掉,不需要清理,而且胶囊咖啡有多种口味。想出“胶囊咖啡”这个点子之后,下一步不是闭门造车,大量生产之后推向市场,而是要先做出一些样品出来,小范围投放市场,结果发现消费者很喜欢这种胶囊咖啡,经过一个阶段的测试之后,绿山咖啡发现人们不仅需要各种口味的咖啡,还需要像可可、茶这类的热饮。接下来他们和各大饮料品牌开展合作,推出了200多种不同口味的胶囊饮料。经过这次转型,公司的股票6年涨了150多倍。当然,一家企业走向成功的可能性有很多,但在绿山咖啡的案例里,成功的产品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