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习惯培养.png

新年伊始,又是立FLAG的好时机。今年,我定了一个写作50篇的小目标。本以为凭着年初的一腔热血,写个几篇不难吧?毕竟好几篇选题、素材我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image.png
但是(对的,可怕的但是要来了!),10几天过去我竟一篇未动!按照往常,我肯定又会责怪自己:“害,自控力好差啊!” 然后心情开始变差,可没过多久又会满血复活,继续原路出发,迎来下一次失败 😅。如此反复着。

我是如何培养写作习惯的? - 图3

不过,这一次我忽然意识到,应该从自我苛责的模式变成问题解决的模式,同样的事情,换个角度问可以是:“这个习惯之所以执行不下去,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带着疑问,我开始分析之前写作习惯培养失败的原因。

我是如何培养写作习惯的?


我总共写过4个版本,在这些写法里面,或许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

V1.0 版本:行动太大

第一版的写法简单粗暴:本周完成「习惯培养」 文章,根据一年50篇的目标拆解而来。跟「本周写完一篇文章」相比,主题明确,不用纠结写什么。失败的主因在于拆解不细致,拿到手后不知道先做什么。

V2.0版本:不够灵活

所以第二版我改成了周一 ~ 周三写稿,周四改稿,周五排版。但这种写法作为写作流程而言,科学合理,但落实到具体行动,存在两方面问题:

  • 第一,不够灵活。一旦某个环节掉链子,之后节奏都会乱,一想到今天要补昨天的坑,容易破罐子破摔;
  • 第二,不能反复。每天要做的事不一样,大脑需要不停切换节奏,而习惯应该是可以不断重复发生的行为。

V3.0 版本:高估自己

吸取前两版的教训,第三版的写法我改成了30天 写作1小时计划。这里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

为什么是30天?

一年和100天,目标有点遥远;21天,不方便计算时间;30天刚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周期。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描述的,关于马拉松长跑的故事。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起初,我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多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对于刚在习惯培养初级阶段的我们来说,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很大,可持续前进比任何事都重要。

为什么不是连续的30天?

我并没有写成30天连续 写作1小时,因为在我眼里,连续是培养习惯的天敌。一旦中断,负面作用太大,而不连续就是给突发情况留下机动空间。

前两步,我认为设计得很合理,问题出在「1小时」,时间太长了!当我连写作习惯都还没培养起来的时候,就连续写这么长时间,有点拔苗助长,完全不符合自身情况。

那把写作时长缩短一点?也不行,因为对我来说,时间不是衡量写作是否完成的核心要素,字数才是。一般一篇文章写到1,500~2,000字,意味着快要完成啦了。当然,更为科学的依据是文章结构是否完整,但这个比较主观,不好标准化。

V4.0 版本:符合实际

于是,在第四个版本中,我不再量化时间,开始量化字数:30天 写作500字(1.0)。现在一般的码字工具都会提供字数统计功能,所以无须刻意计算字数。

那可能有的小伙伴就会好奇,为什么是500字?符合自身情况。

日常写想法感悟,五六百字我只需花10几分钟。如果是严谨一点的写作,预计时间花费大约在半小时,所以对我来说,500字的执行难度不大。

我还计算了下,假设一年能写300天(即完成10个打卡周期),每篇文章按1,500字计算,意味着每年可以写完100篇!目标直接翻倍了!

不过,千万不要陷入「字数陷阱」,只要能把事情讲清楚,就写800字、500字又何妨呢?我今年的习作目标,就是希望能完成50~100篇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让自己做事更有方法。

至此,我的写作行动方案就定下来了。不会适用于每个人,但一定适合我自己。

是什么在影响习惯的形成?


在迭代写作习惯的过程中,我产生了新的好奇:想要成功培养一个好习惯,我们到底要怎么做?为此,我找来了三本书《习惯的力量》、《学习之道》、《微习惯》,结合自身实践,也跟不同的朋友聊了聊,得出以下观点:

习惯培养涉及 3 个核心要素:信号微行动回报和 3 个核心原则:简单明确流畅
我是如何培养写作习惯的? - 图4

➊ 信号

你可以理解为进入行动的开关,在习惯培养阶段,它一定要简单、流畅。举两个例子。

▌写作

  • 简单。打开电脑 — 再打开语雀(网页/PC端/小程序均可),两步就能完成。
  • 流畅。为了能顺利进入写作状态,我做了两手准备。第一,随时收集选题,这样就不用担心没话题写。

image.png
第二,能随时打开语雀。在网页端,我把语雀「固定标签页」 👇
image.png
在小程序端,我将语雀「添加到主屏幕」,弥补了暂时没有APP的缺憾👇

image.png image.png

▌阅读

  • 简单。拿起书,按下计时器,几乎不需要多余的思考;
  • 流畅。把要看的书、计时器、笔一起放在床头(我更喜欢在床上看书)

image.png

➋ 微行动

注意我所用的措辞,不是「行动」,而是「微行动」。如果定下的行动太大,比如「写作1小时」,大脑会很抵触做这件事,结果大概率会失败。那,如何克服呢?答案:行动要简单且明确。

简单的意思,就是大脑一看到计划,不会畏难,甚至会觉得:“啊,这么简单?看不起谁呢?”
我是如何培养写作习惯的? - 图10
明确的意思,就是拿到手就知道怎么做。「每天坚持写作」就不够明确,因为你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但「每天写作100字」,就非常清晰。一般来说,想要做到行动明确,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规定时间(比如跳绳1分钟)或者是 规定数量(比如看2页书、写50字、喝1杯水)。

好,当我设计了一个简单、明确的行动,如何判断它是否合理呢?

看行动的成功率和身体的疲惫感。如果成功率很高(在95%及以上),还总能超额完成,并且整个人不会觉得疲惫,第二天愿意继续,基本没问题了;如果总是断断续续,那就得重新制定。

➌ 奖赏

我们勤勤恳恳培养习惯,肯定会有所图,或精神,或物质。在习惯培养这套机制里,大家称之为「奖赏」。我把它分成了三种类型:

▌自身感受
每次按计划完成微行动,你将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如果总能超额完成,这种体验会更加强烈。为了放大这类奖赏,我还做了两个小设计:

  • 不连续。还记得我在设计写作习惯的时候,并没有要求自己连续完成吗?之所以这么做,是我想让「连续」这件事本身也成为奖赏的一部分,能连续当然最好,没有的话也不会感到沮丧;
  • 打卡。我会把要培养的习惯记录在滴答清单,完成后打个✅,这种可视化的感觉真的很爽。 | image.png | image.png | | —- | —- |

▌外界认可
除了来自内心的成就感,如果你愿意对外公开成果,往往还会收到来自外界的奖赏。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2015年,我通过完成作业的形式,加入到某大佬的社群,结识了不少朋友,很多至今仍在联系; 2017年,有幸被大佬指点,我写下第一篇文章,投稿到某公众号,居然成为该号当年传播度最广的文章; 2019年,我收到大佬邀请,跟着他一起工作,耳濡目染了很多好习惯,形成了如今喜欢琢磨的做事风格; 2021年,我开始尝试在公众号、知乎、值得买、语雀等平台发表内容,人脉圈继续拓宽,很多读者说我逻辑清晰;后来还凭着写作,成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

不断从外界收获成就感,带给我的奖赏无疑是巨大的。它让我坚信:我写的东西有价值,不是自嗨。但我希望你也能看到,这些奖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行动,主动出击,才能静待花开。

▌快乐置换
据我了解,有一部分人的奖赏是通过置换获得的,置换的东西可能是精神层面,也可能是物质层面。

前者,主要集中在娱乐上,比如看一部想看的电影 / 一本喜欢的小说 / 一个好笑的视频 / 跟朋友出去happy;后者,主要集中在购物上,比如奖励自己一顿美食 / 给自己买件漂亮衣服 等。

信号 - 微行动 - 奖赏 并非独立存在,你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一次又一次地调整,让它们之间形成流畅的回路,直到变成大脑下意识就能完成的动作。

文末碎碎念


OK,那关于习惯培养,我能分享的都在这里了,主要讲述自己是如何改进写作习惯的,顺着这个话题,还聊了聊习惯培养的三要素和三原则。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什么正在培养的习惯,执行情况如何?如果非常成功,你觉得自己做对了什么?如果经常失败,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欢迎留言讨论,希望我们都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让人生更美好 😄。

参考文献


[1] 芭芭拉·奥克利. 学习之道[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 查尔斯·都希格. 习惯的力量[M]. 中信出版社, 2017.(★★★★☆)
[3] 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