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相关对双链的批判: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 少数派,非常建议各位阅读一下。该作者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而且也惊讶的知道了原来卢曼并不只有一个卡片盒,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现有的知识管理的思路。在完成我的价投管理系统后,我对双向链接的应用理解也加深了一步。

反结构化的误区

双向链接被热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它摒弃了「结构化」,让所有知识都扁平管理。在我看来这挺反智的,抛弃分类、抛弃结构就是拼命地奔跑在通向混乱的路上,只会让知识越来越无序。
双链不会凭空帮你创造秩序和结构,不会帮你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帮你构建出领域的框架。它能做的事情是帮你高效构建上下文关系,进而帮助你分析和理解资料之间的联系。双链的多页面引用可以帮助你找到多条信息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反映的是这个对象的特征,而不是这个领域的结构。所以结构也不会在扁平的随机笔记中自发涌现。
因为探索结构是在构建秩序,这个过程是熵减的,而随机的宿命是熵增。
我承认,结构或许不会一时半会就能构建出来,而且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和痛苦,但是放弃分类、放弃架构就是放弃了对秩序的追求。分类的本质是在对领域知识进行抽象与建模。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你准确、快速地理解领域的结构,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双链用法是错的吗?

虽然我批判了一通,这就意味着目前的双链用法是错误的吗?如果在阅读了开篇的文章,我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双链的应用方法并没有错误,只是片面和局限了
这就牵扯到「应用笔记」和「知识体系」这两个概念。
目前主流的双链笔记所提倡的是「应用笔记」,即不要分类,只把自己的东西书写出来,让思维自然地流动起来。但是这种方式发挥巨大作用的前提则是,你得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就像开车上路之前必须得进行理论学习、模拟练习一样。这个论点很明显的一个论据则是:创建卢曼卡片盒方法的卢曼本人,在早期前期也使用过「结构化」的卡片盒,他经过结构化的训练之后,才提出了现在的「卡片盒」。 :::info PS:我特别烦这种大师“凡尔赛”的一点是,他们往往在已经有了某种东西之后,开始鼓吹不要这种东西。这非常非常容易误导新人。┐(゚~゚)┌ ::: 所以在我看来,摒弃结构的「应用笔记」,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高级的知识形态。想要熟练使用这样的知识形态,可能需要你在前期打造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可能会有人惊叹我在构建《价值投资系统》中的结构化思路,要知道这背后是我 8 年以来, 10+大领域,100+小领域,4000+笔记的分类训练之后才形成的能力。
那什么是「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描述,这是需要不断被抽象,构建,重组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网状的,这句话没错,但是把这句话用在知识管理上,我觉得有失偏颇。因为思维与知识完全不等价。因为知识反应了客观,而思维则是主观。我一直认为严谨的知识一定是树状、结构化的。而应用知识的过程则是网状。这也分别映射了「知识体系」和「应用笔记」的特点。
虽然「应用笔记」和「知识体系」是我即兴造的概念,但是我相信这些说法应该挺容易理解的。
如同那句「自律给我自由」的slogan 一般,我始终认为结构化、有秩序的知识体系是自由构建应用笔记的基石。因为你有明确不变的积累,才可以轻松应对外界纷繁的变化。

适用双链的理论和场景

所以我目前隐约感觉到双向链接的适用理论除了卡片盒以外,还有领域知识,相关阅读资料譬如《领域驱动设计》等,但是这些有些过于偏向开发,可能还需要找一找出一些符合知识管理的领域知识理论。
而真正适用双链的场景一定是基于领域的场景,其他场景我认为并无法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