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片设计、分割线、无框设计的思考

为了区分信息结构及层次,通常采用以下3种布局样式:卡片式设计、分割线、无框设计。

卡片式设计

自从Android4.1上Google Now亮相之后,卡片式设计思路/风格就逐渐流行,被关注和使用。Google将它称为“Inside Out Design(由内而外式)”,它的本质是更好的处理信息集合。
卡片式设计适合运用在什么地方?
a.增加空间利用率;b.区分不同维度内容;c.提升可操作性。

a.增加空间利用率
相比传统列表式布局,卡片式设计能更好的打破原有框架。
比如,在传统列表下,内容一般为纵向滚动操作,展示的内容有限,而采用卡片式的布局,在纵向的内容流里,可以很好的增加横向滑动的内容区域,而且看起来很整体。比如,知乎feed流里增加知乎live的横向滑动内容。
b.区分不同维度内容
卡片更像一个容器,可以把不同维度的内容放入不同的卡片中,使其在内容区分的同时,保持界面的统一性。
比如:淘宝采用卡片处理信息的层级。第一个卡片承载着个人信息及偏好;第二个卡片:购买操作后的关键流程;第三个卡片:一些淘宝内使用率不高的功能聚合;第四个卡片:对支付宝和理财产品的推广;
每个卡片都是不同维度、相对独立的,但通过卡片归纳后,比起传统列表项 + 分割线 + 标题的视觉效率要高很多,更有秩序。
再比如:荔枝FM、微信读书也是采用卡片式设计,来归纳不同维度的信息内容。还有,微信公众号和appstore,同样是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把繁杂的信息以时间维度,归纳到不同卡片中。
c.提升可操作性
卡片是一种拟真元素,可以被覆盖、堆叠、移动、划去,这样能更好的拓展内容块的视觉深度和可操作性。
比如:iPhone自带的“提醒事项”APP,采用卡片堆叠的方式,用户可按照标题快速查找目标备忘录,同时进行点击操作,打开卡片内容。
探探,运用卡片式设计,实现左右滑动代表感不感兴趣的操作,从而增加产品的趣味性。

卡片的弊端:非要把简单的元素包裹在卡片里,让设计变得低效,空间浪费。

分割线设计

最传统最常见的分隔方式是“线”。它起到分隔、组织、细化的作用,帮助用户了解页面层次,赋予内容组织性。
“线”可以分为:a.全出血分隔线,b.内嵌式分割线。
a.全出血分隔线
“出血”是平面印刷中的概念,而“全出血”指的是分隔线横向贯穿整个页面,一般为了区分更加独立性的内容信息。
b.内嵌式分割线
内嵌式分割线,不同于前者,它一般会在“线”的前面留有缺口,来区分统一模块下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浏览大量相关内容时,更加高效。采用内嵌式分割线,比较适合划分有关联性的内容,同时提升浏览效率。
“线”的分割方式相对其它两种(卡片式设计、无框设计)是比较保守的解决方案,前提是处理好“线”的间距、粗细、颜色等问题。

无框设计

无框设计是近两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趋势,去除界面中的边框、分割线,用间距来区分内容。
它适合运用于:a.大图为主;b.内容有规律;c.小众且垂直产品。
a.大图为主
大图为主指的是以图片为主的产品,每张图片本身就可以起到分割的作用,因此,不需要采用多余的线或边框进行分割。
b.内容有规律
内容有规律指的是,留白间距上下的内容,最好是相对一致的、重复的、亲密的,这样用户会下意识的将其分为一组。
比如,Airbnb采用的无框设计,原因是它们的信息元素很统一、重复,给人营造出比较整体的感觉。同时,合理的运用大标题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如果模块信息元素复杂,而且模块内元素的左右间距也不一样,字号种类过多,容易导致界面杂乱。
c.小众且垂直产品
小众且垂直的产品,一般情况下目标用户聚焦,功能简洁。因此,能够比较好的运用无框设计,跳出传统的规范做出创新的设计。
比如:轻芒杂志,采用无框设计的同时打破传统的移动端浏览体验,更符合它们自己的产品调性。

像微博,淘宝,微信等体量的产品,用户群体广,内容繁杂且层级较深,需要找到一个效率更高的信息呈现和交互的基础隐喻,无框设计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无框界面的趋势

无框界面的趋势下,卡片的概念被淡化。
卡片化的由来有它的合理性。几年前,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不可预期,设计师急需一种设计手段,让设计出的界面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卡片刚好能够解决,因为它将内容封装成固定的小区块,像水一样,可以放在任何比自己大的容器中。不但如此,卡片式界面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减卡片,灵活控制界面上的内容种类和数量。由此,在响应式界面的大环境下,卡片化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

无框界面与卡片化并不真正相冲,将内容分装成小区块的概念依旧还在,只是“卡片已经完全透明,不需要看到卡片的样子了”。

》》》优势

  • 掌控注意力

卡片和背景的对比非常明显,尺寸又很大,非常吸引注意力。而卡片中的内容在卡片中挤作一团,很容易被忽视。
无框界面,因为没有边线,只有内容,所以用户第一眼的注意力肯定是在内容上。
用户之于界面,最宝贵的莫过于注意力。因为一个产品想要提供给用户的功能是越多越好,但是用户的注意力始终只有那么一丁点。所以,掌控用户的注意力是设计师的关键使命。如果界面上摆放了过多色彩鲜明、吸引注意力的“装饰”,用户看到内容的几率就变低了。当然,即便有边框,还是能够通过对边框的特殊设计来控制用户的注意力不分散,但是边框越多,难度就越大。

  • 减少设计束缚

设计是连贯、统一的。一旦一个区域有了边框,其它很多地方都要加上边框与之呼应。边框一多,束缚也多。因为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不论你想要在界面上加一点什么别的东西,都要思考一下,是否需要加上边框,如果加边框,还应该判断一下此处的内容适合使用哪类边框。而这些束缚,用户其实根本不care。

  • 增加界面利用率

所有的边框,可以不要边线,但是至少得要两个边距,即内边距和外边距,这样才能保证视觉效果的舒适性。然而如果去掉边框,用距离分割内容区块,那么两个内容区块之间就只需要一个间距就好了。就算为了区分要拉大这个间距,也通常不会超过有边框情况下内外边距之和。无框界面的界面利用率会更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摆放更多的内容。

  • 提升设计效率

前面提过的减少设计束缚,可看作是一种对设计思考效率的提升。除了思考之外,无框界面对画图效率的提升更加明显。在画图过程中,给内容加上边框意味着每增加一块内容都要先画出边框;每修改一次内容,边框都要一并修改一次。尤其是在很多工具中,圆角、双线等特殊边框画起来相当繁琐。
》》》争议

  • 视觉手段减少

为了区分、突出、弱化某些东西,视觉上可以用N种方法解决。但是如果去掉边框,可用的手段就减少了。但个人认为,少点套路多些真诚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视觉上朴素些也挺好。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完全不需要死守任何教条,毕竟规矩就是为了在少数情况下被打破而存在的。

  • 视觉与交互的分歧

纵使无框界面有再多易用性的优点,视觉设计师可能依旧对此无感。因为凡是强调某种风格,对视觉来说都是一种限制。而如果将无框看作对视觉设计的限制,其结果受益于易用性,视觉设计可能难以接受。很多事情难的不是增加而是减少,这种转变需要像之前乔布斯去除手机键盘一样,有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决策者。

  • 同质化

这个严肃的课题可以上升至哲学境界。我在《[译文] 去形式化——移动设计新趋势化》写过同样的问题,在去除多余“装饰”之后,界面只剩下内容,这会让不同产品之间越来越相似,走到极致,甚至可能大家看起来完全一模一样都有可能。
对于用户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虽然用户也很享受产品提供的附加价值,但是他们并不指望产品提供观赏性和趣味性,毕竟大家平时有的是娱乐手段,使用非娱乐性产品时除了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外别无他求。(PS: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对于产品本身来说,都想要树立自己的风格,体现自己的品牌识别性,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获得用户的额外喜爱。
在这两个方面要如何取舍?未来肯定是用户的。但界面的直接粗暴并不一定与识别性完全冲突,即便操作界面的识别性为零,也可以通过Logo、文字等手段来树立品牌形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在不知多远的未来,人类和机器之间,很有可能已经不再需要界面来交流了。举个最接地气的例子,如果Siri可以取代iOS的一切界面,那么不要说无框界面,所有界面都没了,这是不是代表iOS这个产品的品牌形象就丧失了?当然不是,语音的音色、语气、回答方式……有太多的东西能让用户产生印象了。

历史与轮回

最早的人机界面是无框的——命令行。(PS:这确实也是界面)
后来,图形界面一诞生就是有框的,而且早期的图形界面几乎满屏都是框。因为那时大家还只会用线来划分区块。
发展了好久,终于大家学会了用色块取代边线。
不要多久,更多的人会发现连色块都不需要就可以将内容区分开,那就真正是无框界面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