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03月02日
背景信息:
image.png

数字阅读

定义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

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等。

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公开出版物,电子书、漫画、数字报刊杂志以及有声读物文件。
狭义的数字阅读指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进行文学作品的在线或离线阅读,仅包含网络文学与出版物的电子版。
image.png

发展历史

image.png

产业链分工

image.png

竞争格局

头部企业营收占比近七成
咪咕阅读背靠中国移动雄厚的资源和平台,阅文集团齐聚众多优质APP提供的业内核心优质资源,掌阅科技拥有长期用户积累及硬件产品带来的产业链拓展优势,三者营收稳居网络文学行业第一梯队,占比达到行业七成。

常见商业模式

付费阅读模式、出版图书、平台广告收入、用户打赏、出售硬件、文学IP版权增值(改编影视、动漫、游戏等的形式)
image.png

核心企业

阅文集团、咪咕阅读、掌阅、阿里文学
image.png

高活产品

image.png

政策

政府对数字行业阅读行业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引导,逐渐强化渠道和内容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作品精品意识,加强作品版权保护,净化产业环境。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关于开展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
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
从全民阅读活动到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十年(2016-04-28)
https://www.sohu.com/a/72079959_240763
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评审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实现了阅读立法;
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开展2020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策划优选数字阅读项目,持续打造‘数字阅读之门’”,强调抓住移动通讯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丰富线上优质资源,持续加强线上服务,推动全民阅读向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用户特征

数字阅读用户的普遍特征

数字阅读用户男性居多,学历高、收入高,兴趣广泛,主动决策。
用户使用数字阅读平台的时间贯穿全天,睡前与工间是最普遍使用场景,67.5%的用户单次使用时长在30分钟以上。
用户喜爱网络文学,悬疑推理与通俗历史题材最受欢迎。
80%用户具有较稳定的付费倾向,偏好直接购买整本作品。

营销特征: 数字阅读用户在汽车、3C数码、快消、日化、奢侈品、电商等领域消费能力强劲,具有较高的营销价值。 74%的用户对广告的出现表示接受,偏好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广告形式。广告加深数字阅读用户对品牌的直观印象。 用户对数字阅读结合节日与热门影视IP展开的营销活动更偏好,节日营销用户占比36.5%,IP活动用户占比34.8%。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为351.6亿,增长率达21.8。
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用户规模为4.94亿,同比增长5.56%。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去年增长5.5%;
平均单次电子阅读时长为79.3分钟,有声阅读时长为62.8分钟。

【暂未找到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习惯及态度观点的相关报告】
image.png
关于大学生的在线阅读APP使用情况,不同调查报告的数据略有差异
image.png
image.png

习惯养成理论

福格行为模型
B = MAT:B 代表行为,M 代表动机,A 代表能力,T 代表触发。只有动机、能力 、触发三者皆备,才能跨过“行动线”。
image.png
上瘾模型
四步骤: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以及投入。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image.png

竞品选择

排除法
1.掌阅等传统阅读产品
最早的阅读产品,前期以网络小说为主,逐渐将书籍品类扩充至出版图书、电子杂志,甚至开始打造实体书交易平台和硬件产品。【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2.免费小说
番茄小说(字节跳动,已经坐稳了免费小说市场的头把交椅),七猫小说(百度),疯读小说(触宝科技),米读小说(趣头条)
按券商报告的预估,免费小说的广告ARPU为0.3~0.5元/天;疯读、米读涉嫌网赚;
3.得到、樊登读书等拆书、知识付费产品

竞品1:豆瓣

豆瓣的两大阅读产品
豆瓣读书:书评
豆瓣阅读:创作,阅读,创作者与读者互动

成立于2005年,调性“文艺”,吸引了不少小镇、理性青年的关注,沉淀出一批具有圈层影响力的优质用户,评分具备“口碑权威性”,深入人心。
关键词:产品洁癖,迭代/商业化保守,平台衰落,用户逃离 VS 被低估,在社区交友赛道上,豆瓣APP月度独立设备为700万左右(前十),常青树一样的存在,而不是火一把就死。

豆瓣发展遇到的问题 (1)新、老用户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平台社区氛围恶化 老用户将流量、热钱、盈利等视为“粪土”,而新用户中的饭圈又以偶像、流量至上,后者的刷分、买量行为大大引起了前者的强烈不满。 (2)平台内容治理“佛系”,相关优化不够完善【对抗水军刷分控评的灰色产业】 (3)商业变现困难

从功能迭代看产品结构

阅读产品调研 - 图13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短评

(1)笔记功能十分简陋,看书和做笔记断裂,不符合边读边记的记笔记习惯【豆瓣阅读有相应的划线、批注、讨论等完善功能】
(2)书评、笔记等UGC内容,全公开,对注重隐私的用户不友好;
(3)比价算是不错的功能点,自营图书没有建立起优势,豆瓣只卖符合产品调性的书籍;

竞品2:微信读书

2015年8月27推出;背靠微信10亿+用户;从深度阅读打开市场,主打严肃内容;

Q:微信读书和阅文集团什么关系? A:合作伙伴关系。微信读书并不属于阅文集团,只是阅文集团的分销渠道,微信读书的收入要给阅文集团分成,阅文集团给微信读书提供书籍版权等。同时,阅文集团还是微信读书的运营方。

「微信读书」的口号是『让阅读不再孤独』,主打社交化阅读。通过【和好友发现优质好书】、【和好友讨论交流碰撞】、【和好友比拼阅读时长】三种方式促进用户与好友、与陌生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从而加深彼此影响,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微信读书」专注深度阅读,以出版物(包括各类译本以及原版书籍)为主要书籍类别,通过低价、免费无限卡、组队免费阅读以及参与活动送纸书等活动持续吸引用户,再根据智能推荐,向用户持续推荐好书,让用户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平台产生持续黏性。

从2018年第一次推出无限卡后,新用户免费领取、分享朋友圈延长7天、组队抽奖、召回好友阅读、“翻一翻”赢会员……近3年来,微信读书更新了7种获卡方式,还有福利场的各种活动,包括”每日一答,瓜分一百万书币”、“助力抽大奖,纸书0元得”等。 在获客拉新上,微信读书学会了以砍价助力形式进行裂变,在提高用户留存方面,微信读书也采取了和免费平台类似的阅读时长激励制度,“阅读——获得书币——买书”,形成了正向循环。 在付费资源(电子书+纸书)支撑起来的微信读书里,读书可以不花钱,还能不断薅到新的羊毛。 围绕读书生产的被弱化,而标题党、碎片化、短暂“快”感是信息流内容的特征,微信读书涌入了大量娱乐八卦,漫画视频和新闻资讯,也进入了更大的流量池。【快慢之分】

产品结构

阅读产品调研 - 图17

  • 内容变化,基于原有的严肃内容、“慢”内容,扩充了男频女频小说等网文内容、公众号标题党碎片化“快”内容,听书独立成单独APP
  • 福利活动多样,用户可以持续“薅羊毛”:答题、翻卡领取赠书、抽卡、组队抽卡、邀请朋友(新用户、30天未阅读用户)、集赞得卡、分享榜单得卡、读书小队攒积分得大奖、每周阅读奖励(阶梯时长,读书天数)

    短评

    1.初版书资源(严肃内容适合高知人群阅读)丰富,大部分图书支持免费阅读(免费无限卡,试读-付费无限卡),用户通过做任务获得免费无限卡(天数)相对简单;
    2.评分、点评相对客观可靠;
    3.阅读体验好:复制、笔记、热门划线、全文搜索等;
    4.隐私控制全面:书架、书单、笔记、收藏等均可设置私密,维护社交形象;

竞品3:阅读记录

【阅读记录】作为阅读辅助工具可以全方位的记录、统计你的阅读数据,帮助你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每次阅读时间的统计能有效地激发阅读乐趣。文字识别帮助你更加轻松便捷的记录读书笔记并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
关键截图: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步骤:
1.通过扫码、搜索、手动输入等方式添加书籍,维护阅读状态、设置标签、设置书架;
2.记录书摘:选页码/选目录,OCR文字识别,拍照,记录心得体会;
3.其他功能:计时;查看统计

短评

1.配合纸质书使用算得上逻辑自洽,而电子书大都提供了划线、记笔记、导出功能;
2.很容易被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应用替代;
3.商业模式是售卖会员,使用高级功能;(88年卡,198终身)

总结

阅读产品调研 - 图23

1.融合“电子书阅读&付费”、“纸质书商城/营销”、“书评交流社区”、“笔记工具”等产品形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前景不明晰;
(1)有很多浏览器、超级APP内嵌了H5的电子书阅读功能,但是技术要求较高,用户需要长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个人数据留存,且需要合作资源,变现困难,不适合完美校园做;
(2)书评交流社区的建设需要一批高质量种子用户,需要长期运营,不适合完美校园做;
(3)专门的读书笔记工具,过于小众,研发成本也高,不适合完美校园做;
(4)营销平台倒是可以考虑,关键词是“导购、带货、种草”,通过公众号软文、APP专门模块、粮票商城等荐书、卖书,需要找到合适的货源,需要运营投入选品和推荐;

2.通过ISBN接口查询解决机构数据的结构化问题(闲鱼发布二手书也需要填ISBN)
https://wx.jdcloud.com/market/datas/26/13502 【50元1万次 ≈ 0.005元/次】

3.一般用户没有没有写书评(或读书感悟)的动机和能力,特别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更没有(想不到)写书评(或读书感悟)的动力;完美校园平台能提供的激励点有限(粮票积分);

4.豆瓣尚且无法解决电子图书版权问题,进而解决“边看电子书-边记笔记”的需求,一般厂商更难以解决;

5.若要用户深度参与,产品规划上要处理好私密和公开的关系,比如书评适合公开,标记状态(已读、未读、在读)不一定适合公开,读书笔记/批注内容相对比较私密;

6.产品路径
(1)早期以运营推荐为主,可借鉴相关平台的热销榜单、新书榜单,用户浅度参与;
(2)后期通过运营手段,如推荐书得粮票、读书打卡等活动,在积累大量用户数据后,根据数据做营销;

参考
微信读书产品分析|让阅读不再孤独:对社交元素的探索
https://new.qq.com/omn/20211221/20211221A09QGW00.html
微信读书 App 用户体验报告
http://www.woshipm.com/evaluating/4491471.html
微信读书App产品拆解
http://www.woshipm.com/evaluating/523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