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设计师,我深谙「以用户为中心」做设计的重要性。为此,我做了大量接触用户的动作:一对一访谈、焦点小组、田野观察……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

    几组访谈下来,我获得了上万字的用户声音,自觉收获满满😇

    但是,这些事情做完,我开始头疼了……

    拿到大量的用户声音,我该怎么处理这些信息呢?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2

    向其他设计师传递信息时,总不能逐句转述吧?

    设计时,难道要把用户的每句话印在脑海里吗?

    如果你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请继续阅读,解锁定性分析中的关键一步——**信息编码 **。

    —什么是编码—

    编码一词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但相信你在上学期间一定做过这件事:用笔勾画课本段落,并在旁边做笔记,以此来标注段落的重点。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3

    (来源:Pexels: Charlotte May)

    这个「勾画 + 做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编码,编码的定义是:通过对信息片段进行打标签的操作,来有结构性地标注信息中的关键概念。

    在完成勾画 + 做笔记的动作后,即使没有熟背大段课文也能掌握要义。

    那如果临近期末我们有整本书要记呢?

    我们可以单独把做的标注和笔记抽出来,用关键词来提示自己,不断地激起回忆,对于不熟悉的关键词再回到原文查阅,以此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

    其实,上述从勾画到做笔记,到提炼关键词,再到反复咀嚼和回忆的过程,就是在利用编码来让自己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跳出来,用更轻松的姿态掌握关键信息。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4

    —编码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熟悉原文

    如果对访谈信息做编码,就需要通读访谈逐字稿。这一步可以保证在后续编码过程中不遗漏任何重点信息。

    ② 第二步:初步编 “码”

    初步编码时,可在原文中标注任何自认为需要关注的信息,形成一个个 “code(码)”。

    我们查阅了一些讲解编码的资料,发现这些资料都在强调一件事:在第一轮编码中不受限地对任何信息做编码 **。**

    那么,有哪些编码维度可以考虑呢?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种维度,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编码: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5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找了某团上一家咖啡店的用户真实评价,来实操一下初步编 “码”

    “地铁最方便了,1 号线西单 A 口上来,不用到地面。环境也很酷,黑白色高级简单。店员热情介绍,好像加了会员更便宜,大家一定记得加会员!”

    如果对这一小段评价分别做三种类型的编码,结果如下: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6

    ③ 第三步:形成 “类”

    在上一轮初步编码中,有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三种类型的编码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找关联是编码中的重要一步,它可以让散乱的编码一步步进行聚合,形成 “category(类)”。帮助我们进一步压缩文本,找到关键的信息。

    如何形成 “类”,可总结为:

    「相似聚类、相异分类」:对于有相似之处的码进行聚合,形成 “类”;对于有不同之处的码进行分类,形成 “类”。

    还拿上述咖啡店评论中交通这一主题举例,对比以下几位用户的话: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7

    我们可以尝试分别对 4 位用户的话进行编码,可以形成的码有: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8

    接下来,我们尝试在这几个编码中找类别:

    1)地铁、驾车和走路的类别:地铁和驾车都使用了交通工具,而走路没有,我们可以抽象为「乘坐交通工具」和「未乘坐交通工具」的” 类 “。对于地铁和驾车的进一步定义,可分为「公共交通」、「私用交通」。

    2)停车方便、地铁直达、容易遇到的类别:三者都在表明到达咖啡店很省力,我们可以聚合为「抵达省力」的 “类”。

    3)如果我们细看原文,会发现其他类别:乘地铁和开车到达的用户目的性更强,路过的用户只是偶然遇到、进行尝试。基于此,我们可以形成「专程拜访」、「路过尝鲜」的 “类”。

    基于此,我们得到了三种类别,分别描述的信息为:抵达方式、抵达省力、抵达目的。不难发现「抵达省力」是对「抵达方式」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这两种类别放在不同等级上,形成母子关系。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9

    经过上述操作可知,“类”比 “码” 更抽象。 抽象的特征使得 “类” 可以包含较多的码。越抽象,可囊括的信息越多,信息结构越精炼。

    也正因此,如果能做好码的聚类,不论是 2 位用户还是 100 位用户,我们都能用有限的类别概括最重要的信息。完成聚类的信息可以形成严密的树状图结构,从最初的”码 “一步步到” 类“,每一个”类“都可以不断下钻回溯到最初的用户原声。

    —编码对设计的作用—

    先回到我们本文最初提到的两个疑问:

    💡 第一个疑问:其他设计师没有参加访谈,我要怎么和他们传递信息,总不能逐句传达?

    编码可以帮助压缩文本,将重要信息进行提炼。回想我们平时看书时,经常通过目录了解某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目录也是一种编码,当我们看到目录的 “类” 时,就可以快速定位到具体内容。

    《设计咖啡馆开店学》一书中,章节目录为:

    第一章 Coffee Shop 成功之道

    第二章 设计的高度 Coffee Shop 的硬设计

    第三章 经营的深度 Coffee Shop 的软实力

    在我们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便可以通过目录了解到书内主要信息。那么,在设计师沟通过程中。因此,在内部沟通中,一份通过严谨编码、结构清晰的用户研究报告便可以帮助大家迅速了解重要结论。

    💡 第二个难题:上万字的用户声音,我在做设计时如何取舍,难不成每句话都印在脑海里?

    经过上述案例,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编码后精炼的「关键信息」来帮助设计,而非未经加工的大量原始文本。这类关键信息,我们可以称为设计「因子」

    那么,具体如何使用「因子」来做设计呢?不同的因子其实作用不太一样,我们列举了如下几种常用的因子:

    1. 通过「画像因子」掌握用户画像,为每一位真实的用户做设计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0

    2. 通过「场景因子」代入实景体验,为每一个细微的场景做设计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1

    3. 通过「Aha 因子」捕捉体验价值,为全方位的最佳体验做设计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2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不,如果「因子」只是这样用,就会略显无聊和刻意,我们不妨试试将不同的因子结合在一起,看看能碰撞出怎样的设计灵感?

    如下图所示,作为设计师,如果现在要你为“正在排队取咖啡的、追求新奇的尝鲜用户”做设计,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是不是脑海里立马浮现了这个画面?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3

    通过「因子」间的结合,我们可以在更加具象的假设中迸发无限的设计灵感。 同时,由于因子的提炼过程经历了前期数层严谨的编码,它还可以保证具象的假设可以遍历到绝大多数可能性。

    某种意义上来说,借助因子进行的设计是全面的、有趣的、省力的

    回顾本文提到的编码,它其实是从原始信息到因子的必经之路,也是逐渐聚拢的过程;从因子到设计灵感是发散的过程,它离不开团队内的脑暴和共创。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4

    文章最后

    如果你正在考虑设计或经营一家咖啡店,又苦于没有伙伴一起创意的话,我们为你提供了一个限时开放的咖啡店设计工作坊!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5

    来这里碰撞灵感,结识咖啡路上的小伙伴吧~

    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也欢迎你来进一步感受因子卡在设计中的妙用。请按照下图指示前往「2049 能量场」,选择你的设计因子卡,打造不一样的设计体验!

    你真的榨干用户声音的价值了吗? - 图16

    到达 2049.net 的传送门👆

    咖啡店设计工作坊的白板号:71213494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AIUX 热衷于探索前沿的创新方法与实践,致力于把「创新」发展应用于产业迭代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合作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增长。您需要了解更多企业合作以及 AIUX 创新体验增值服务,请联系🧑🏻💻 AIUX 客户体验经理 (微信号: aiux_2049)
    https://mp.weixin.qq.com/s/eXxP5ilEOOjOwsdZTWA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