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间通信方式:gRPC
- 为什么采用gRPC
- 多语言:语言中立,支持多种语言
- 轻量级、高性能:序列化支持PB(Protocol Buffer)和JSON,PB是一种语言无关的高性能序列化框架
- 可插拔
- IDL:基于文件定义服务,通过proto3工具生成指定语言的数据结构、服务端接口以及客户端stub
- 移动端:基于标准的HTTP2设计,支持双向流、消息头压缩、单TCP的多路复用、服务端推送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grpc在移动端设备上更加省电和节省网络流量
- 服务而非对象、消息而非引用:促进微服务的系统间粗粒度消息交互设计理念
- 负载无关的:不同的服务需要使用不同的消息类型和编码,例如protocol buffers、JSON、xml和thrift
- 流:Streaming Api
- 阻塞式和非阻塞式:支持异步和同步处理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间交互的消息序列
- 元数据交换:常见的横切关注点,如认证或追踪,依赖数据交换
- metadata
- 标准化状态码:客户端通常以有限的方式响应api调用返回的错误
- 为什么不使用restful
- 每个客户端都需要单独写SDK,复杂麻烦
- 需要单独写文档,常常会因为代码更新了但是文档没更新陷入坑中
- 性能不太好,json传递相对于pb更耗流量,性能更低
- http1.1是一个单连接请求,在内部网络环境,使用http比较浪费
- restful是一个松散约束的协议,非常灵活,每个人,每个团队出来的代码都不一样,容易出错
优雅启动和优雅中止(健康检查)
优雅启动
- Provider 启动,k8s 中的启动脚本会定时去检查服务的健康检查接口
- 健康检查通过之后,服务注册脚本向注册中心注册服务(rpc://ip:port)
- 消费者定时从服务注册中心获取服务方地址信息
- 获取成功后,会定时的向服务方发起健康检查,健康检查通过后才会向这个地址发起请求
- 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健康检查出现问题,会从消费者本地的负载均衡中移除
优雅中止
- 触发下线操作: 首先用户在发布平台点击发版/下线按钮
- 发布部署平台向注册中心发起服务注销请求,在注册中心下线服务的这个节点
- 这里在发布部署平台实现有个好处,不用每个应用都去实现一遍相同的逻辑
- 在应用受到退出信号之后由应用主动发起注销操作也是可以的
- 2.1 注册中心下线应用之后,消费者会获取到服务注销的事件,然后将服务方的节点从本地负载均衡当中移除
- 注意这一步操作会有一段时间,下面的第四步并不是这一步结束了才开始
- 发布部署平台向应用发送 SIGTERM 信号,应用捕获到之后执行
- 将健康检查接口设置为不健康,返回错误
- 这个时候如果消费者还在调用应用程序,调用健康检查接口发现无法通过,也会将服务节点从本地负载均衡当中移除
- 调用 grpc/http 的 shutdown 接口,并且传递超时时间,等待连接全部关闭后退出
- 这个超时时间一般为 2 个心跳周期
- 将健康检查接口设置为不健康,返回错误
- 发布部署平台如果发现应用程序长时间没有完成退出,发送 SIGKILL 强制退出应用
- 这个超时时间根据应用进行设置一般为 10 - 60s
服务发现
客户端发现
- 直连,比服务端服务发现少一次网络跳转
- Consumer 需要内置特定的服务发现客户端和发现逻辑
- 可以将负载均衡逻辑下放到 sidecar 中进行解耦
服务端发现
- Consumer 无需关注服务发现具体细节,只需知道服务的 DNS 域名即可
- 支持异构语言开发,需要基础设施支撑,多了一次网络跳转,可能有性能损失,基础设施会比较复杂
- B 站这边采用的是客户端发现的模式,我们公司用的更多的是服务端发现的模式
注册中心
CP、CA、还是 AP
实际场景是海量服务发现和注册,服务状态可以弱一致, 需要的是 AP 系统,只需最终一致性即可
- 注册的事件延迟
- 高可用的服务在这方面问题不大
- 注销的事件延迟
- 因为有上文提到的健康检查的机制,即使注销延迟,客户端也会主动的将节点移除
- 相关文档
- 多个注册中心的对比: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698930
- https://nacos.io/zh-cn/index.html 阿里开源的注册中心,毛老师推荐 😂
eureka 实现原理
b 站仿照用 go 写了一个 https://github.com/bilibili/discovery
- 服务注册
- 注册:服务方启动后向注册中心任意一个节点发送注册请求,然后这个节点会向其他节点进行广播同步
- 心跳:注册后定期(30s)向注册中心发送心跳
- 下线:下线时向注册中心发送下线请求
- 注意:注册中心节点启动时需要加载缓存进行预热,所以不建议这个时候服务进行重启或者是发版
- 服务发现
- 消费者定期向注册中心长轮训获取节点信息,获取到之后缓存到本地
- 网络故障
- 服务方与注册中心
- 注册中心会定期(60s)检测已失效(90s 未更新)的实例,失效之后就会移除,但是如果短时间内丢失大量心跳连接,(15min 内心跳低于期望值的 85%)就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保留过期的服务不会进行删除
- 注册中心与消费者
- 消费者本地有缓存,问题不大
- 服务方与消费者
- 有健康检查,健康检查不通过时,会从消费者本地负载均衡中移除
- 服务方与注册中心
- 注册中心故障
- 不建议这个时候服务进行重启或者是发版,因为这个时候注册不上,会导致服务不可用,不发版短时间没有影响
- 如果全部挂掉,启动时必须要等两到三个心跳周期,等所有的服务都注册上之后再开始提供服务运行消费者拉取数据
- 如果挂掉一个,需要等其他的节点将信息同步到本机之后再提供服务
- 数据同步时会对比时间戳,会保证当前节点的数据是最新的
多集群
注意这里的多集群都是单个机房内的
多集群需求从何而来?
对于类似账号服务的 L0 级别的服务,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有依赖,需要尽可能的提高服务的可用性
- 从单一集群考虑,多个节点保证可用性,我们通常使用 N+2 的方式来冗余节点。
- N 一般通过压测得出
- 从单一集群故障带来的影响面角度考虑冗余多套集群。
- 例如依赖的 redis 出现问题,整个集群挂掉了
- 单个机房内的机房故障导致的问题
- 多机房部署,如果在云上可能是多个可用区
什么是多集群?
- 给某个服务部署多套,每一套都拥有独立的缓存,物理上相当于有多套资源,逻辑上划分为不同的集群,在服务注册的时候向注册中心注册的时候携带相关的集群标签
如何降低健康检查流量
对于账号这种大量服务依赖的服务,仅仅是健康检查流量就会导致 30%以上的资源占用(B 站之前的真实情况)
可以使用子集算法,将后端的节点均分给所有的客户端
- 通常 20-100 个后端,部分场景需要大子集,比如大批量读写操作。
- 后端平均分给客户端。
- 客户端重启,保持重新均衡,同时对后端重启保持透明,同时连接的变动最小
- 消费者变化的时候需要 重新平衡
// from google sre
func Subset(backends []string, clientID, subsetSize int) []string {
subsetCount := len(backends) / subsetSize
// Group clients into rounds; each round uses the same shuffled list:
round := clientID / subsetCount
r := rand.New(rand.NewSource(int64(round)))
r.Shuffle(len(backends), func(i, j int) { backends[i], backends[j] = backends[j], backends[i] })
// The subset id corresponding to the current client:
subsetID := clientID % subsetCount
start := subsetID * subsetSize
return backends[start : start+subsetSize]
}
- 消费者变化的时候需要 重新平衡
为什么上面这个算法可以保证可以均匀分布?
首先,shuffle 算法保证在 round 一致的情况下,backend 的排列一定是一致的。
因为每个实例拥有从 0 开始的连续唯一的自增 id,且计算过程能够保证每个 round 内所有实例拿到的服务列表的排列一致,因此在同一个 round 内的 client 会分别 backend 排列的不同部分的切片作为选中的后端服务来建立连接。
所以只要 client id 是连续的,那么 client 发向 后端的连接就一定是连续的
参考资料:
https://sre.google/sre-book/load-balancing-datacenter/
https://xargin.com/limiting-conn-wih-subset/
多租户(如何解决多套测试环境的问题)
在一个微服务架构中允许多系统共存是利用微服务稳定性以及模块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多租户(multi-tenancy)。租户可以是测试,金丝雀发布,影子系统(shadow systems),甚至服务层或者产品线,使用租户能够保证代码的隔离性并且能够基于流量租户做路由决策。
如何解决测试环境的问题
场景
假设现在有一个服务调用链 A -> B -> C,如果 C 同时有多个同学开发,如果甲同学的代码正在测试中,但是乙同学不小心发了一个版本,就会导致甲同学的代码被冲掉,导致测试同学测着测着就出现 bug。测试同学无法得知这个问题是由于环境导致的还是代码缺陷。
解决方案 1:多套物理环境(类似上文的多集群)
搭建多套测试环境,可以做到物理隔离,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 混用环境导致的不可靠测试。
- 多套环境带来的硬件成本。
- 难以做负载测试,仿真线上真实流量情况。
- 治标不治本,无法知道当前环境谁在使用,并且几套环境可以满足需求?万一又多几个人开发是不是又需要再来几套?
解决方案 2:多租户,染色发布
- 注册流程
-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套问题的 FAT1 测试环境,然后现在对应用 B 做了修改
- 开发同学通过发布平台发布一个新的 B 应用 B,并且带上环境标签,例如:red`
- 应用 B向注册中心进行注册时候会带上red` 标签
- 消费者 A 在向注册中心获取服务节点数据的时候也会获取到这个标签,并且在本地的负载均衡当中使用 map[string]pool 的结构进行保存
- 调用流程
- 测试同学通过 A 进行调用测试,如果是 http 就在 header 中打上这个 red 标签,如果是 grpc 就在 metadata 中加入这个标签
- A 调用 B 的时候,发现 header 中存在 red 标签就会去本地负载均衡查询,发现负载均衡中有 red 标签的连接,这个之后就直接调用到 B`,并且在调用的时候 A 会将 header 的标签信息进行透传
- B` 收到请求之后,需要调用 C、D 这时候也是一样的会去负载均衡中进行查询,发现没有就会退回到默认的连接池中
- 如何进行联调?
- 需要联调的应用打上相同的标签就可以了
- 注意事项
- 应用版本发布时数据结构,例如 db 中的表,redis 中的 key,必须保证向下兼容
- 测试的时候需要使用不同的测试账号
- 注意来自外网的请求中的 header 必须删除,确保安全
核心思路
如何解决压测数据对线上数据的影响
- 基础设施需要做改造,采用同样的基础设施节点
- 缓存:影子应用存储的数据放到影子库中,使用不同的 db
- 数据库:自动将线上的数据结构复制一份到影子数据库中。里面的表结构保持一致,数据库名做一些变化,例如 db_shadow
- 消息队列: 推送消息的时候使用不同的 topic 或者是携带一些 metadata 信息
- 需要提前做一些数据初始化的操作,提前进行准备
- 压测时携带压测标签,将流量自动路由到影子服务进行压测
这种方案同样可以用于灰度发版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