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模式 | 省份 | 高考总分 | 3(必考,150分/门) | 3(选考) | 1(首选科目) | 2(再选科目) | 外语 | 选科分数(赋分制) |
---|---|---|---|---|---|---|---|---|
3+3 | 上海 | 660 | 语文、数学、外语 |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 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 70 | ||
3+3 | 浙江 | 750 | 语文、数学、外语 |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 | 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 | 100 | ||
3+3 | 北京、天津、海南、山东 | 750 | 语文、数学、外语 |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 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 | 100 | ||
3+1+2 | 河北、辽宁、湖北、湖南、 重庆、江苏、福建、广东 |
750 | 语文、数学、外语 | 物理、历史 | 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 | 100 | ||
3+文/理 | 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 陕西、内蒙古自治区、江西、 安徽、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四川、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青海、贵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 |
750 | 语文、数学、外语 | 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 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 |
英语、日语、俄语、 法语、西班牙语、德语 |
300 | ||
录取 | ||||||||
两依据 | 全国统考科目成绩 | 语文、数学、外语 | ||||||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考科目成绩 | 二选一 | 物理、历史 | ||||||
四选二 | 政治、化学、生物、地理 | |||||||
一参考 | 综合素质评价 | 学业水平 |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
|||||
社会实践 | ||||||||
身心健康 | ||||||||
思想品德 | ||||||||
艺术素养 | ||||||||
投档 | ||||||||
第一段 | 考生先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 |||||||
第二段 | 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后,再进行投档录取。 | |||||||
第三段 | 剩余计划重新公布,前两段未被录取的考生和第三段考生填报志愿后,再进行投档录取。 | |||||||
征集 | 第三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未完成计划的,实行征集志愿。 | |||||||
其他 | ||||||||
投档 | 普通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 | |||||||
划线 | 录取模式,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 |||||||
招生模式
专业招生
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学生入学后即就读自己选择的专业至毕业。
大类招生
先上大学再选专业。按学科大类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经过两年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按学科
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本科专业的划分以及所属学科。按学科招生的模式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如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
通识教育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基地班/实验班
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专业不尽相同
按同一大类招生各学校包含的专业也不同,考生一定要看清目标院校的某些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专业。
经济学类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武汉大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经济学 财政学 保险学 金融工程 |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财政学 保险学 |
选科组合
逻辑 | 关键词 | 指定科目中的 必选科目 |
举例说明 | ||
---|---|---|---|---|---|
选考要求 | 已选科目 | 其他搭配科目 | |||
逻辑关系1 | 1门 | 物理 | 物理 | 剩余5门任选2门 | |
逻辑关系2 | 和 | 2门 | 物理和化学 | 物理、化学 | 剩余4门任选1门 |
3门 | 物理和化学和生物 | 物理、化学、生物 | 无 | ||
逻辑关系3 | 或 | 至少1门 | 物理或化学 | 物理 | 剩余5门任选2门 |
化学 | 剩余5门任选2门 | ||||
物理、化学 | 剩余4门任选1门 | ||||
逻辑关系4 | 不限 | 0 | 无 | 无 | 6门任选3门 |
院校专业组
- 可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
- 可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
- 可报考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上海
提前 | 综合评价批次 | 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平行志愿 |
---|---|---|---|
零志愿批次 | 3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平行志愿 | |
本科提前批次 | 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顺序志愿 | |
本科艺体类批次 | 分为两个批次,各设置2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顺序志愿 | |
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批次 | 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顺序志愿 | |
特殊类型招生 | 1+3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平行志愿 | |
普通 | 本科普通批次 | 设置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 平行志愿 |
高职 | 高职(专科)提前批次 | 2个院校,每个6个专业 | 顺序志愿 |
高职(专科)艺术类批次 | 4个院校,每个6个专业 | 顺序志愿 | |
高职(专科)普通批次 | 8个院校,每个6个专业 | 平行志愿 |
合格考+等级考
山东
合格考 | 等级考 | |
---|---|---|
科目 | 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 | 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达到合格的才可选考 |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 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等 |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任选3门 |
|
内容 | 难度较小 | 难度较大 |
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 | 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 |
时间 | 每学年组织2次 | 每年组织1次 |
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不早于高一下学期末。 | 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后进行 | |
成绩 | 合格 vs. 不合格 | 依据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
用途 | 学生毕业及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 | 夏季高考招生录取 |
天津
年级 | 考试科目 | 考试时间 | 考试类别 |
---|---|---|---|
高一 |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学生至多选择1门) |
第二学期末 | 合格性考试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学生至多选择3门) |
|||
高二 |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语文、数学、外语 (学生自主选择未考科目) |
第二学期末 | |
高三 | 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 | 第一学期 |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学生自主选择3门) |
第二学期末 | 等级性考试 |
合并录取批次
天津
本科一批 | <— | 本科一批A、B类 |
---|---|---|
本科二批A阶段 | 本科二批A、B | |
本科二批B阶段 | 本科三批 | |
体育类本科批次 | 体育类本科一批、本科二批 | |
艺术类本科批次 | 艺术类本科批次和艺术类独立学院 |
海南
本科批 | <— | 本科一批 |
---|---|---|
本科二批 | ||
本科三批 | ||
专科批 |
专科批 |
成绩换算
赋分公式
- 把所有考生的分数由高到低排序
- 按照等级对应的百分比区间,找出等级对应的高考最高分和最低分
- 结合等级对应的赋分区间,计算出最终赋分分数
赋分方案
地区 | 模式 | 选科 | 等级数 | 等级分计算方式 | 赋分分值范围 |
---|---|---|---|---|---|
浙江 | 3+3 | 物、化、生、政、历、地、信息技术 | 21 | 固定分值 | 40-100 |
北京 | 物、化、生、政、历、地 | ||||
天津 | |||||
上海 | 11 | 40-70 | |||
山东 | 8 | 区间转换分值 | 30-100 | ||
辽宁 广东 河北 湖南 江苏 湖北 重庆 |
3+1+2 | 物理/历史 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
5 |
- 固定分值:每个档位的转换分值是固定的
- 区间转换分值:则要根据公式来计算转换分值
天津
等级 | 比例 | 分数 |
---|---|---|
A | 2% | 100 |
A | 3% | 97 |
A | 4% | 94 |
A | 5% | 91 |
A | 6% | 88 |
B | 7% | 85 |
B | 7% | 82 |
B | 7% | 79 |
B | 7% | 76 |
B | 7% | 73 |
C | 6% | 70 |
C | 6% | 67 |
C | 6% | 64 |
C | 6% | 61 |
C | 6% | 58 |
D | 5% | 55 |
D | 4% | 52 |
D | 3% | 49 |
D | 1% | 46 |
D | 1% | 43 |
E | 1% | 40 |
山东
等级 | 比例 | 分数 |
---|---|---|
A | 3% | 91-100 |
B+ | 7% | 81-90 |
B | 16% | 71-80 |
C+ | 24% | 61-70 |
C | 24% | 51-60 |
D+ | 16% | 41-50 |
D | 7% | 31-40 |
E | 3% | 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