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歌曲名称 内容 主题情感 国家凝聚力 艺术 创作 对象 后续
    立场明确性 观念主流性 感染力(直击人心)、号召力

    | 情感指向 | 行动导向 | 具体史实性 | 调式 | 节拍 | 速度 | 歌曲长度 | 声乐技巧性,音高 | 歌曲特色 | 演唱形式 | 创作者 | 创作背景 | 灵感来源 | 原创性 | 受众范围 | 假设的歌词发出主体 | 对对象的把握 | | | | | | 五四运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人运动 |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阶级斗争) | 宣泄被压迫的愤怒
    创造新世界推翻压迫的决心,展示劳工威风的愿望
    号召劳工群体联合起来,做世界的主人 | | 劳工的呐喊,保障工人政治权利及增加工资,改善待遇。抬高自己的地位,希望一种主人翁姿态(而非受压迫者) | 是 |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罢工斗争。鲜活的胜利经验,很有号召力 | 朴实,鼓舞 | 这是罢工胜利的庆祝歌。
    让更多工人罢工,为自己的权利斗争。
    比较模糊 |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 | 大调 | 2/4 | 快 | 1min | 基本上都位于小字组,较少音在小字一组 | | 齐唱 | 曲:时乐濛
    词:不明 | 安源路矿共有工人1.7万人。
    1921年秋冬,中共湖南支部向工人进行宣传。
    1922年对罢工作了部署。

    9月14日举行大罢工,俱乐部发表《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政治权利及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17项要求。
    9月18日路矿当局不得不同意罢工工人提出的13项要求,罢工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 | 是 | 为歌颂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展示出的劳工的力量而创作。受众广 | 劳工群体 | | | | | | | 国民大革命 | 国民革命歌(纯粹号召性

    | 原曲三段均号召北伐官兵努力打倒列强消灭军阀,鼓励共同奋斗促进国民革命的成功 | | 中共的第一首军歌。
    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打倒列强军阀的决心 | 是(扫除北洋军阀势力 | 很强号召力,通过不断反复歌词达成 | 鼓舞 | 指向攻打军阀势力
    比较模糊 |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民革命的进行 | 大调 | 4/4 | 快 | 1min | no。基本上都位于小字组,较少音在小字一组 | 重复,童谣曲调(十世纪欧洲儿歌) | 齐唱 | 创作者
    曲:源于国外
    词:邝鄘
    | 国共合作时期。打到军阀 | | 曲源于外国,重新填词而成 | 北伐军官。后有改变 | 北伐军的每一员 | | 1926-1930第一次国名革命期间
    1927 年 7 月 1 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曾宣布将该歌曲作为暂代国歌(七一五事变后该歌影响力下降)
    后续一直有改词再出现
    1930 年 5 月,“中原大战”爆发,《打倒老蒋》:“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锄军阀,锄军阀!
    革命一定成功,革命一定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开展土地革命时《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 劣 绅;我 们 要 做 主 人 ,我 们 要 做 主 人 ,分 田 地,分 田地! ” | | | | | 土地革命 | 送郎当红军(温柔而坚定 | 革命的原因 (第一段,豪绅、
    地主剥削穷人)
    革命的目的 (第二段,
    为了大家有田分)
    革命的纪律(第三、四、五段,文明,公买公卖
    同时指出了红军这支革命队伍的优势,纪律严明,不压榨百姓。
    | 妻送郎当红军这种送夫去、念夫安、盼夫归的牵肠挂肚的情感
    当时百姓对革命的激情以及对红军这支队伍的信任之情 | 革命根据地妇女鼓励丈夫参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虽然不舍但却坚定,希望可以为革命奉献力量,即使天各一方也在所不惜
    | 是 | 有。虽然气势上与熟知的很多革命歌曲不一
    样,并不气势磅礴,豪迈有力。但以轻声呼唤的形式,具有独特感染力,鼓励人们参军。 | 温婉、深情以及坚定 | (男)指向参红军
    (女)指向送夫参军,主家务,做后勤
    行为较清晰
    | 土地革命 | 五声徵调式,降B | 2/4 | 中速 | 3-3.5min | 旋律大跳少、级进多
    | 典型的大别山地域文化元素特色

    切分的节奏型表现出一种不安的音响效果

    每一段的三、四句歌词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解释上一句,引出下一句
    | 独唱为主,有二人唱 | 集体 | 《送郎当红军》是电影《归乡》的主题曲,主要讲述了红军战士李春牛告别新婚妻子,万里长征,北上抗日,枪林弹雨十几年,革命胜利后当上团长,千里迢迢返回家乡寻妻子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当红军上前线时,全村男女老少都在村口、河边、
    山坡送红军,大批的红军战士和准备参军的青年就在路口集合,他们亲切握手挥别。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
    革命根据地妇女鼓励丈夫参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 | 在大别山区的民歌
    小调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 在鄂豫皖苏区、中央苏区、湘赣边苏区等根据地都有传唱 | 送郎君参加红军的家乡女性 |
    直叙的艺术手法,不加任何修饰,歌词就如夫妻间的对话一般 | | | | | | 抗日 | 毕业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松花江上(流放的哀歌 | 怀故(1—19 小节)描绘东北松花

    江畔的物产和家人,而九一八事变突起
    漂流(20—40 小节)诉说丧家的
    哀痛,逃亡的仓皇
    呼唤(41—62 小节)对家乡亲人的互换和早日回到家乡的呐喊 | 写出了对东北的怀念,自豪和故土认同以及对故乡亲友的怀念,被迫离开故乡的流放感和无奈感,含着对侵略者的哀恨 | 明确。对人民的同情和共鸣,暗含对侵略者的指责。
    要求起来抗争,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 是 | 强。对对象的把握到位。使无数军民泪下,进而激起抗日之心 | 哀歌,悲凉,含蓄的愤懑

    | 指向了人们去抗日收回故土
    范围较模糊 | 东北沦陷 | 降 E 宫调式及 C 羽调式 | 3/4 | 中速,沉重有力地 | 3.5min | 男高音 | 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感情越来越激动 | 合唱为主 | 词 曲 张寒晖(左联)
    | 1936 年 11 月,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九·一八”
    松花江是流贯东北的大江。但是《松花江上》却不是诞生在东北,而是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

    | 目睹了西安街头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胞 | 原创 | 大众(尤其从东北流亡的大众) | 家土被侵占,被迫流浪的人民 | 有。

    歌词中“我”的遭遇实
    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

    | 这首歌的悲壮性对西安事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 | | | | | 大刀进行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际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放战争 | 战斗进行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凝聚力:促使一个国家的民众为了实现特定的整体目标而共同行动的力量。效果是凝聚共同体内部的人,吸引其外部的人。体现在主体对主流价值观,同胞的自觉认同以及情感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