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锁就是全局锁,是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中的一种锁机制,通过全局锁可以很好的在分布式系统中互斥使用共享资源。
分布式锁5个特性:
互斥性
当一个线程/进程加锁成功后,其他线程/进程无法加锁,具有排他性。
锁失效机制
加锁成功后,应用服务器宕机导致锁未能释放,服务恢复后一直获取不到锁。应设置超时时间,防止出现类似死锁的情况。
阻塞锁(可选)
当前资源已被加锁,其他线程/进程来加锁是否阻塞等待,还是立即返回。
可重入性(可选)
公平性(可选)
三种实现方式
数据库锁
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表,表中包含方法名等字段,并在方法名字段上创建唯一索引,想要执行某个方法,就使用这个方法名向表中插入数据,成功插入则获取锁,执行完成后删除对应的行数据释放锁。这只是使用基于数据库的一种方法,使用数据库实现分布式锁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
- 因为是基于数据库实现的,数据库的可用性和性能将直接影响分布式锁的可用性及性能,所以,数据库需要双机部署、数据同步、主备切换;
- 不具备可重入的特性,因为同一个线程在释放锁之前,行数据一直存在,无法再次成功插入数据,所以,需要在表中新增一列,用于记录当前获取到锁的机器和线程信息,在再次获取锁的时候,先查询表中机器和线程信息是否和当前机器和线程相同,若相同则直接获取锁;
- 没有锁失效机制,因为有可能出现成功插入数据后,服务器宕机了,对应的数据没有被删除,当服务恢复后一直获取不到锁,所以,需要在表中新增一列,用于记录失效时间,并且需要有定时任务清除这些失效的数据;
- 不具备阻塞锁特性,获取不到锁直接返回失败,所以需要优化获取逻辑,循环多次去获取。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方式将会越来越复杂;依赖数据库需要一定的资源开销,性能问题需要考虑。
缓存锁
Redis具有高性能的特性,且Redis的命令支持友好。
在使用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时候,主要就会使用到这三个指令:SETNX key val:当且仅当key不存在时,set一个key为val的字符串,返回1;若key存在,则什么都不做,返回0。
- expire key timeout:为key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单位为second,超过这个时间锁会自动释放,避免死锁。
- delete key:删除key
实现思想:
- 获取锁的时候,使用setnx加锁,并使用expire命令为锁添加一个超时时间,超过该时间则自动释放锁,锁的value值为一个随机生成的UUID,通过此在释放锁的时候进行判断。
- 获取锁的时候还设置一个获取的超时时间,若超过这个时间则放弃获取锁。
释放锁的时候,通过UUID判断是不是该锁,若是该锁,则执行delete进行锁释放。
zookeeper锁
ZooKeeper是一个为分布式应用提供一致性服务的开源组件,它内部是一个分层的文件系统目录树结构,规定同一个目录下只能有一个唯一文件名。基于ZooKeeper实现分布式锁的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目录mylock;
- 线程A想获取锁就在mylock目录下创建临时顺序节点;
- 获取mylock目录下所有的子节点,然后获取比自己小的兄弟节点,如果不存在,则说明当前线程顺序号最小,获得锁;
- 线程B获取所有节点,判断自己不是最小节点,设置监听比自己次小的节点;
- 线程A处理完,删除自己的节点,线程B监听到变更事件,判断自己是不是最小的节点,如果是则获得锁。
这里推荐一个Apache的开源库Curator,它是一个ZooKeeper客户端,Curator提供的InterProcessMutex是分布式锁的实现,acquire方法用于获取锁,release方法用于释放锁。
- 优点:具备高可用、可重入、阻塞锁特性,可解决失效死锁问题。
- 缺点:因为需要频繁的创建和删除节点,性能上不如Redis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