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认识网络
理解互联网,因特网等网络的概念
- 网络——若干节点(node)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 个人区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 几十米左右范围
- 通常时便携式电脑的无线网络
-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一个城市内
-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 局部范围网络,如一个学校、工厂和机关范围内
- 通常以自己网络设备组建
-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 跨接很大物理范围的网络,如多个城市、城市或洲
- 通常需要租用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电信移动联通)购买带宽
- 互联网(internet)
- 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形成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 internet(互联网)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形成的网络,他们之间的网络协议可以是任意的
- 因特网(Internet)
- 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因特网的计算机称为主机(host)
- Internet(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全球最大,自由,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连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范围划分: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个人区域网
了解网络拓扑结构
- 概念:网络中各个站点互相连接的几何形状、计算机各设备连接的物理布局
- 分类:
- 星型
- 环形
- 总线型
- 树型
- 网状型
了解因特网发展三阶段
- 由单个网络向互联网发展
- 1969年美国创建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
- 70年代,研究多种网络互连
-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PRANET的标准协议(因特网诞生)
- 1985年起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NSFNET——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 逐步实现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 1993年,NSFNET逐渐被几个商业主干网替代,政府不再经营,让各种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来运营
- 1994万维网WWW技术促使因特网迅猛发展
- 1995,NSFNET停止运作,因特网彻底商业化
记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普通人花钱获得ISP在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的ip地址(因特网主机一定要有ip地址才能通信),通过ISP的通信设备(路由器和通信线路)连接网络
- 中国三大ISP:中国电信,联通,移动
- ISP层次三层
- 主干网(国际)
- 部分国家或大公司区域区域(连接部分一层)
- 本地网(校园网、企业网)
了解因特网标准化工作
- 面向公众
- 因特网RFC(Request for comments)技术文档开放
- 因特网协会I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管理和促进因特网发展
- 制定标准四阶段
理解因特网组成
-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因特网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通信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连接和交换))
了解计算机网络定义
- 互连,计算机之间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 自治,独立的计算机(有自己的软件和硬件,可单独使用)
- 集合,至少两台计算机
即计算机网络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电脑、手机)互连而成的,这些硬件可传输不同类型数据,实现多种应用。
了解三种交换方式
- 电路交换(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
三步骤
1-分配资源
2-一直占用
3-归还资源
- 重点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1-将报文分解分组(作设置首部)首部包含分组地址(构造分组,发送分组)
2-根据分组地址连接接口连接下个交换机(路由器),不断到达目的地,(缓存分组,转发分组)
3-目的主机收数据去掉首部,组合出原始报文。(接收分组,还原报文)
- 报文交换
OSI参考模型
记忆理解基本概念
- 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开发系统互连
- 该参考模型将计算机通信过程分为7层
- 低层1-4层(数据传输)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特指能发起网络通信的应用程序,提供用户接口,如QQ、客户端程序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编码解码、加密解密、压缩解压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建立、维护和释放面向用户的连接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负责建立两个计算机之间连接,实现端到端的连接
- 实现可靠或不可靠数据传输,流量控制、丢包重传等功能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高层5-7层(应用程序级数据)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查看数据包(Packet)的IP地址
- 地址解析,选择路由
-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 将数据包封装成能够在不同网络间传输的帧(Frame)
- 物理层PhysicalLayer
- 物理网络设备的连接,如网线。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低层1-4层(数据传输)
TCP/IP 协议
记忆理解OSI与TCP/IP层次对应
OSI分层 | TCP/IP分层 | TCP/IP协议栈 |
---|---|---|
应用层 | 应用层 | HTTP、FTP、SMTP、POP3、DNS等 |
表示层 | ||
会话层 | ||
传输层 | 传输层 | TCP、UDP |
网络层 | 网络层 | ARP、IP、ICMP、IGMP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接口层 | 以太网、PPP、帧中继、X.25 |
物理层 |
- 当前互联网通信使用的是TCP/IP协议,简化了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通信分为4层
- 协议栈是指网络中各层协议的总和(TCP/IP不是两个协议,而是一组协议)
协议有三要素:语法、语义和同步
路由器(网络层设备)——根据网络层首部信息为数据包选择转发路由
- 交换机(数据链路层设备)——根据数据链路层地址转发数据帧
- 了解集线器(物理层设备)——只传递数字信号,看不懂帧内容
- KeyPointOSI参考模型各层【数据单元名称】与封装情况
| OSI分层 | 数据单元 | 封装情况 |
| —- | —- | —- |
| 应用层 |
| | | 表示层 | | | | 会话层 | | | | 传输层 | 段——segment | | | 网络层 | 包——packet | | | 数据链路层 | 帧——frame | | | 物理层 | 比特流——bit | 无封装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Calculation速率
- 概念: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量
- 单位:bit/s或bps——即bit per second
- 单位表格 | 速率单位=封装情况 | | | 1B(Byte)(字节)=8b(bit)(比特) | | | | —- | —- | —- | —- | —- | —- | | 1b/s | = | 1b/s | 1B/s | = | 1×8 b/s | | 1kb/s | = | 103b/s | 1kB/s | = | 103×8/s | | 1Mb/s | = | 106b/s | 1MB/s——1M | = | 106×8/s | | 1Gb/s | = | 109b/s | 1GB/s | = | 109×8/s | | 1Tb/s | = | 1012b/s | 1TB/s | = | 1012×8/s |
了解带宽
- 定义:用来表示网络通信线路传输数据的能力,即【最高速率】
- 100Mbps即每秒传输100M比特
了解吞吐量
-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接口的数据量,包括【全部上传和下载的流量】
KeyPointCalculation时延
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
- 定义: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时间
- 与数据帧长度和发送速率(网卡的带宽)有关
-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带宽速率(单位——bit / (b/s))
- 了解网卡的不同带宽,可影响改变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
2. 定义 :电磁波在信号中传播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 与信道长度和传播速率有关
-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单位——m / (m/s))
- 了解电磁波在指定介质的传播速率是固定的,在空间,在铜线,在光纤有各自的速度。由公式知,信道长度固定了,传播时延就固定了,没办法改变。
了解排队时延
- 定义:分组进行网络传输时,需要经过许多路由器,需要在输入队列里等待处理,处理好后还要等待转发,由此产生了排队时延。
- 网络通信量大时,可能队列溢出,使得分组丢失,使得排队时延无穷大
了解处理时延
- 定义:路由器或主机收到数据包时需要花时间处理(如数据差错检验,路由路径选择),由此产生了处理时延。
了解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Calculation时延带宽积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