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你的需求需要来源于用户,并最终对用户有价值。

这是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逻辑,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的命脉。

在我的另一篇文档中提到过,产品的价值要在于,用户有使用的场景存在类似的需求,能为用户降低成本或者提升利润或者提升体验,然后能够使用我们的产品。

以老板为中心

这个情况开始我并不理解,尤其是第一家公司。有些需求都是老板从天而降,因为我们没有收到用户的反馈,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老板的大致想法就要开始做。因为当我读过一些书籍和成功的产品时,他们产品的出发点和特色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那么必然要出于市场调查,需求分析才能定论要不要做。

但后来你慢慢的会发现,这并不矛盾,结果也没有太坏。因为老板的想法大多也是积累了多年的用户观察,行业经验而来。所以,我们看似做一个产品以老板的想法为中心时,其实还是以用户思维为设计中心,只不过是以老板为行动中心而已。

这个时候,老板承担了半个产品专家的职责,你更应该做的是学习,做有益的补充。

不同阶段,产品的原则不同

在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产品倾斜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初创产品阶段,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吸引第一批用户,并快速裂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先需要吸引到尽可能足够大量的用户,或者定位到某些特别用户。

而在具有固定大量用户群的产品,比如微信,它可以忽略那些对它可能没有什么价值的用户,只要挖掘特定用户即可。比如公众号用户,微店用户,表情包用户等等。

而不同产品阶段的目标一般都和商业目标强关联的,无往而不利。产品的看似任何专业的原则都要做好为商业目标牺牲的机会。

不要试图满足全部用户或者全部需求

你收到的所有需求并不是都需要去完成的,即使有些需求是某部分用户的刚需。

这个和产品定位有关,你的产品定位是面向那些用户,核心用户是谁。那你的优先级就该优先满足这些人。而对于边缘用户,你可以实现用户转化,或者降低其需求实现的优先等级。

需求也是如此,应该为产品的核心需求制定优先等级最高,而其他需求,包括非核心功能性需求,交互优化需求,非严重影响主流程的,都应该降低优先级。

而优先级的概念也是发生在当时间,资源发生冲突时,优先解决的规则。并不是说优先级低的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这个版本如果某个需求没有正常上线,那么如果下个版本还要做的话,它的优先级是要加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