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是线下场景的效率化系统,包括且不限于一个线上系统

    B端系统的体验做好,目标往往是易用性和费力度,最终以顺利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
    且B端系统绝对不会单一存在,用户往往需要操作一系列的多个系统。所以“一致性”这个问题才会在B端系统中成为普视的问题症结,设计者希望在用户在多个系统中能延续用户的经验来达成易用性。所以相对于内容为抓手的C端系统,B端系统的设计者需要有大的视野和选择方案的格局。

    基础易用性

    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工具类软件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比如制图软件左侧的工具栏,顶部的设置栏,以及右侧的参数面板。就是这几十年在延续的经验,与其去解释它为什么如此布局,用户的既定习惯会显得更为有依据。另一个例子就是电脑的键盘字母排序。

    在B类系统领域西方领先我们几十年,也率先定义出了交互的最小单元“Components”,在此之上组合成了完成一系列基础交互行为的模式。而我们现在面对的B类系统的本质就是在基于这些基础模式组合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回到对设计者的要求,首先要对这些基础交互的利弊和适用场景了然于心。然后更多的精力是在垂直的业务场景中将复杂的线上或线下流程抽象简化,达到最终能以被这些用户熟知的基础交互模式覆盖的程度。

    垂直场景特性
    会议室预订系统的区间选择器

    环境的制约性

    B端系统的场景往往是工作的场景,用户并不能主观地选择最合适的环境条件。比如光线,终端尺寸,移动的场合,信号欠佳的环境,抑或存在危险的限制场景。这些也就造就了B类系统最终落地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者在了解用户、深入一线、了解行业潜规则中投入的精力就占了主要部分。
    1.多端适应式(基于功能的删减)
    2.大小字体(基于布局和基础系数)
    3.主题换肤,黑夜模式(基于dpl的图谱)

    产品族群的标准化
    1.底层技术的依赖(fusion,蚂蚁react底层)
    2.商业化要求下的品牌一致性和迁移统一性
    3.遵从于团队架构下人性的选择

    商业化
    商业化往往被看成B端应用平台化的一个归宿。
    1.单项输出,合作方是垂直业务团队和平台,用户是大型企业
    2.平台化输出,合作是isv,用户是中小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