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建筑: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

群体建筑:陵城池堡、宫庄宅驿、庭院、厢宇耳配。

室外景观:园庭场苑

景观建筑小品: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

宫殿

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 ;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
其实殿和堂的区别,就在于等级!殿一般用作皇家的主要建筑,被布置在中轴线上,例如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殿。殿和堂就正式区分开了,尤其是东汉以后,“殿”变成了皇帝起居、朝会、宴乐、祭祀之用建筑物的专称,此后,佛寺道观中供奉神佛的建筑物也称殿,比如我们常说的大雄宝殿,观音殿等。
image.pngimage.png

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有时也作佛堂。
“堂”一般用作普通官吏、平民百姓家的正房,当然也可用于皇家建筑中,但只能被布置成次要建筑。它专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位于前部中央,坐北朝南,不做卧室用,一般用作会客,接见客人之类,可以算作是建筑的正房。
image.png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释名·释宫室》
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园冶》
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子是供人想息、乘凉和观景的场所,通常在地面直接平起。常设在园林中或风景名胜等处。设在路旁或大道上的是“凉亭”“长亭”。此外,还有井亭、碑亭等
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中国最有名的亭有沧浪亭、湖心亭、陶然亭、醉翁亭等,这些亭都随着古诗词而千古流传。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亭在园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观景(由内向外好看,由外向内也好看),它在选址时,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选择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组织游览的作用。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
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敝者,俱为台。
《园冶》
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台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其上可以没有建筑,仅供人们休息、观望、娱乐之用,也可以修建建筑,以台为基础的建筑显得雄伟高大。建在不同地貌基础上的台分别称为天台(建在山顶)、挑台(建在峭壁上)、飘台(建在水边)。
高而平的建筑叫台,一般筑成方形。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台上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规模较大、较高者便叫坛
历史上最有名的当属铜雀台,三国时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作了《铜雀台赋》,使其闻名遐迩。到唐代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铜雀台的声名推到了顶峰。铜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毁,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楼,重屋也。《说文》
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所以止扉谓之阁。《尔雅》
楼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3层。楼在古代城市或建筑群中是很重要的建筑,如城市中的城楼、钟楼、鼓楼;登临远跳的黄鹤楼、岳阳楼、望江楼、烟雨楼;演戏的戏楼等
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江西的膝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和湖北的黄鹤楼。每一个都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是两层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日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古代建筑群组中处于后排位置,而楼的典例就比较多了,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说的便是位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楼相对于亭来说更高更远,所以楼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一个常用地,还有比较著名的楼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岳阳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
image.pngimage.png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阁”的本义是放在门上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后来演变为一种底部架空的高层建筑,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跳、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阁与楼都是多层建筑物, “重屋为楼,四敝为阁”这是楼与阁的重要区分点。在早期,二者有区别,后世阁、楼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因此,上面所谈的江南三大名楼包含了膝王阁。王勃的神来之笔《膝王阁序》将其声名远扬。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底层高悬并且下部架空的建筑则用“阁”作为称呼。
image.png

轩,曲輈藩车。《说文》
轩,原指车上的蓬盖。后来引申为殿堂前檐处,古时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称“临轩”。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作为建筑总称,多指三面平敝的建筑,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院中无厅堂也可以“轩”代“堂”。一般而言,轩可大可小,但大不会超过厅堂,小也不小于“室”“斋”之类
最有名的“轩”当属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项脊轩”并非因其建筑风格闻名于世,而是借其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世事变迁,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簸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节选)
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与亭相似,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轩与亭不同的地方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一般来说,园林中的轩多为诗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所,要求环境安静,造型朴实,并多用传统书画、匾额、对联点缀,能给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轩也多作赏景之用。
济南趵突泉陶然轩
image.png

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园冶》
-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斋即斋戒之意,其环境一般比较幽深僻静,其风格大都朴素清雅,具有高雅绝俗之趣,斋在园林中大多作静修、读书、休息之用。斋没有固定的形制,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小园,如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也可为一个庭院,如苏州网师园的殿春小院(原称书摘),更多的则为当幢小屋。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园冶》
榭一般是在水的边缘或花畔搭建平台,多借四周景色构成。平面常为长方形,般多开敝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赏、跳望
榭不但多设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向阳
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是江南园林中水榭的代表
水边的敞屋称水榭。,其特点: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人们在此倚栏赏景。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是向阳的;若反之,则水面反射阳光,很刺眼,而且对面之景是背阳的,也不好看。另外,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这也是文化了。后来这种美人靠栏杆多经诗词描述,更增其文化内涵。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

风摆莲衣干,月背鸟巢寒。
顾况《芙蓉榭》
芙蓉榭
image.png

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蜓无尽。《园冶》
廊是中国园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廊的主要功能是游走,故又有走廊、游廊之称。
廊是园林中的线,它不但具有遮风挡雨和交通的实用功能,而且还能增加园林景深层次、分割空间,是组合景物和园林趣味的重要设置
廊可以分为直廊、曲廊、复廊、空廊、爬山廊、水廊等。
c廊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有柱,有的还设栏杆。廊之物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但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另外,廊本身如一种似室内又似室外的“灰”空间,比较含蓄,所以园中好多建筑都设廊。廊有好多类型,除了上面的形式外,还有单独而设的廊,有的绕山,有的缘水,有的穿花丛草地。还有复廊,即中间为墙,墙的两边设廊,墙上开设漏窗,人行两边,通过漏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这就是园林之空间艺术了。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苏州严家花园复廊
image.png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放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上海豫园内园假山上的舫宜作“这里是人间仙境”之解。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即牌坊,又称牌楼。为单排立柱,起划分空间或控制空间的作用。不带屋顶的为牌坊,带屋顶的为牌楼。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坊又称牌楼,只有单排立柱。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是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与牌坊一样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的还有华表,华表为成对的立柱。

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院子,如:四合院儿。


牌坊

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阙这种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的代表。还有直接把两山对峙之处称之为阙的。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等。宫阙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那种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已有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现在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它的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


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关,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通常选择最危险的地方设置,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之一。

天然居;


“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供游览眺望、起居、宴饮之用,体量可大,布置大方随意,构造与厅堂类同。上述两馆都是建筑群,馆与堂、斋、轩(如颐和园养云轩)等一样,既可指单体建筑,也可指建筑群。
潇湘馆;


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御~。~囿。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
蘅芜苑;


颐和园;


稻香村;


暖香坞;

驿

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站。~馆。


诸葛庐;


蜗牛舍;


杜陵屋;


南书房。

关牲畜野兽的栅栏;一曰圈也。谓所以闲兽。——《说文》;又如:槛羊(栅栏中的羊);槛緤(拴兽的绳索);槛兽(笼中之兽。喻失去自由者);栏杆的纵木。云攀殿槛。——《汉书·朱云传》;栏杆的横木。坐堂伏槛,临曲池些。——《楚辞·招魂》;泛指栏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槛车;囚车

宝顶

宝顶,都是设在建筑物的最高处。般的宝顶为彩色琉璃,呈圆形、方形和宝塔形,四周有“龙凤”“牡丹”等浮雕的图案装饰。它有加固房顶的作用。

斗拱

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位于柱与梁之间。

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院内大门前的种屏障,也被称作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