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ST:power on self test加电自检(检查各种硬件是否存在),实现POST的代码在ROM芯片上,这个程序 一般无法改变
      (1) ROM:CMOS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固化在主板上)
      ROM+RAM
      2. Boot Sequence:
      (1) 按次序查找第一个有引导程序的设备;
      Boot loader:引导加载器,程序
      功能:提供一个界面,允许用户选择要启动的系统或者不同版本的内核,把用户选定的系统或者内核装载到RAM,特定空间中,解压,展开,把系统控制权交给内核(Linux 而言)
      Windows : ntloader
      Linux:GRUB 0.X (Centos6)\ GRUB1.X(Centos7) 两个版本

    MBR:512bytes Master Boot Record
    446bytes:boot loader;
    64bytes:fat 分区表
    2bytes:magic number 如果是55A有效,否则无效
    UEFI,GPT:

    GRUB:两个阶段
    第1阶段:Boot loader
    第1.5阶段:file system driver
    第2阶段:Partition /boot

    Kernel:自身初始化;
    探测可识别到的所有硬件设变;
    加载硬件驱动程序;(有可能借助于ramdisk加载驱动)
    以只读方式挂载根文件系统;
    运行用户空间的第一个应用程序:/sbin/init

    init程序的类型:
    CentOS5:配置文件/etc/inittab
    CentOS6:支持并发服务启动UpStart,配置文件/etc/inittab /etc/init/*.conf
    CentOS7:Systemd 配置文件/usr/lib/System/ /etc/systemd/system

    ramdisk:安装系统之后自动生成的虚拟文件系统(在内存中)
    Linux内核的特性之一:使用缓存和缓冲来加速对文件磁盘上的文件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