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一直很喜欢字体设计,大学里字体设计的课是我上得最认真的一门专业课了。字体设计在我眼中是美感和实用性结合得极好的一门艺术。但我逐渐发现大众对中文字体设计存在一些误解,比如:一是觉得字体设计很简单,不理解设计师在背后花的心血,所以侧面导致了现在中文字体版权意识很差,盗版盛行。二是觉得字体不重要,不就是打个字而已,都是中文有什么差别?
因为这些普遍存在的误解,加上近期重新为语雀设计中文品牌,所以有了本篇文章,想从一个字体爱好者的角度来尽可能地减少误解,让更多人提高字体审美。

适合阅读对象:对字体设计感兴趣的普通人,想加深字体设计理解的设计师 不适合阅读对象:精通字体知识的设计师,本篇文章偏入门向

字体是怎么发挥价值的

字体有有两层最基础的价值,一层是最基础的可读性,再上层则是帮助品牌传递形象气质。
对可读性最极端的例子可以举高速公路上的场景,开车的时候需要快速扫视,这时候一个可读性高,清晰的字体可以很好地保证公路上司机的安全,降低交通风险。很多字体都是因为铁路交通需求诞生的,比如著名的英文字体 DIN,就是德国标准化委员会专为高速公路的一款字体。

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1936年的一份档案文件写到: 设计一种能借助简单的纵横网格就能写(画)出来的字样,以供德国国营铁路系统长期使用。

帮助品牌传递形象有个很形象的例子,我记得大概在18年的时候,奢侈品牌纷纷选择升级更新Logo,比如下方的BURBERRY,从原先粗细变化丰富,极具古典气息的衬线字体变成了右侧粗细均衡,高度现代,简洁的无衬线字体。那个时期大概是奢侈品牌们纷纷意识到新时代来临,拥抱自媒体和新的年轻群体的集体转型时期,而出现频率最高,和消费者最直接打交道的Logo字体则成了转型的重要一环,向他们的消费者宣布:我是年轻的,现代的。
这是我认为字体在帮助品牌传递形象气质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image.png

关于字体的基础知识

读到这里,你可能对字体的价值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想展开讲讲设计师是怎么帮助字体实现这些价值的。
在展开讲细节之前,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字体的基础知识。(本篇文章以中文为主,所以只讲中文的基础知识)

中文字体里包含这些基础概念👇,其中很重要的几个概念是重心、中宫与体饰。
image.jpeg

  • 重心有个形象的解释,就是你拎起一个字的角,这个字受重力影响形成的垂直线与字体本身的垂直线的交叉处即为重心。
    (没听明白对不,没关系,意会一下平时健身教练跟你说重心放哪只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重心的判断很难绝对计算出来,因此现在基本上依靠设计师的经验判断。
    字体的重心忽高忽低会很影响阅读观感,重心高低不齐的字体给人感觉就像走路不稳的人。
    image.jpeg
  • 体饰对应的就是英文字体里经常听到的衬线,但中文里并没有衬线的概念,而称做体饰。
    体饰来源于书法,比如人写折角时,用力会让折角处墨水更多,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角,这部分被设计进宋体里以增加字体的识别性。
  • 中宫如上图所示👆,是指笔画形成封闭图形的一个区域。中宫的大小会很大地影响一个字的气质和可识别性,一般来说中宫越大的字体可识别性越高,气质更加现代。

与英文里衬线字体与无衬线字体相对应的,中文字体常见的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宋体,一类是黑体。

  • 宋体:有明显体饰的字体,如上图的井字。
    宋体更有书法、手写气质,更加地古典、传统。
  • 黑体:没有明显体饰的字体。
    广泛应用于屏幕的一种字体,更加现代,简洁。

可读性

影响字体的可读性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是否有体饰,中宫,笔画粗细等等。

体饰对可读性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纸媒时代,报纸杂志上基本上看到的都是宋体,而在数字时代,屏幕上基本上都是黑体。
这要从宋体的历史开始讲起。明代印刷术盛行,而印刷时采用木板印刷的方式,工艺有限精度不高,容易丢失细节,导致需要通过简化横竖,放大笔画特征去强调这是什么字,从而提高在纸张上的辨识度。(因此宋体在日本又被称作明朝体)
而数字时代,屏幕的精度普遍都比较高,这些带有很浓印刷气质的体饰就逐渐被抛弃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黑体整体上会比宋体看起来更加现代、年轻,而宋体更加的古典优雅,带有了浓厚的印刷时代的文墨气息。

中宫对可读性的影响
在思源黑体诞生之前,安卓使用的一直是华文黑体家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对比下图👇来看,就可以明显发现思源黑体的中宫明显大于华文细黑。而当字体尺寸越小时,字体的中宫越大,则更容易被识别出来。

🐤 本篇偏基础科普向,下篇将来讲讲影响字体风格的因素,设计师应该如何选择风格合适的字体。

参考文献

超全面!字体设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