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大师李敖读书多,博古通今,这是众所周之的,同时,他也批判古人死读书,以读书高效自居,关于读书方法,他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向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数字化实践

李敖的这种读书方法,算是流传广泛,可惜能做到的人,却不多。如今,借助各种工具,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容易的去实践。

这里可以稍微变通一下,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忍心把书「大卸八块」的,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数字」的方式来建立我们的读书档案。

实践这种方法,分两步,一是拆书,二是分类。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标注、作笔记就好了。对于电子书,比如 Kindle 这样的设备,你可以很方便的导出阅读过程中所有的标注和笔记部分,借助 Klib 或 Knotes 这样的软件,还能直接一键同步到印象笔记;对于纸质书,就稍微麻烦一点了,借助手机上的 OCR 文字识别软件,比如「白描」,再将识别出的文字手动同步到印象笔记。这之后,别忘了用「标签」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像是「效率指南 — 笔记篇」中提到的那样。如此这般,便携、易检索的数字档案就在读书中慢慢建立起来了。

主题阅读

李敖说的这种方法,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所指出的,阅读的最高层次—— 主题阅读,唯一不同的是,主题阅读是带着主题去阅读,对于感兴趣的主题,会找其他相关的书来同步阅读。而李敖这种,更像是,在阅读中搜集主题。主题阅读,能够很快把书读完,并且不会容易忘,因为你的阅读是别有用心的,也就是说,你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其实对于主题阅读本身,李敖也有补充:

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我建议你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边了解边实践。

原文出处 cod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