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从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 图1

知识管理 1.0 的重点是记录,典型工具有传统的纸笔、软件化的记事本或备忘录,记录的核心价值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管理 2.0 除了记录,开始重视知识整理的必要性,会强调整理的价值,典型工具有卢曼卡片盒子、Evernote 等笔记软件。知识管理 3.0 是强调在知识学习成长过程中,除了记录与整理,分享也非常关键。

我们先来聊聊知识管理 1.0 时代。

知识管理 1.0:记录工具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纸张,就开始有了知识管理。我们上学期间,会用纸笔做学习笔记。我们日常生活,会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快速记点东西。无论用传统的纸笔,还是软件化的备忘录,这些都是知识管理 1.0 的实践。知识管理 1.0 的关键点是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可以缓解我们的记忆负担,可以让我们更有精力去做创造性的事情。记录的价值非常大,讲一个布袋笔记的故事。

image.png
据传,唐代诗人李贺,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灵感,就用纸条快速记录下来,并投进小童子背着的布袋里。晚上回到家,李贺经常连饭也顾不及吃,就立刻从布袋里拿出一张张纸条,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写出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如果没有记录的习惯,很多作品,李贺可能就写不出来了。

记录是知识管理的起点。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唾手可得。经常,我们看了很多文章,听了很多课程,还学习了很多视频。可隔上一两个月,我们还能回想起来的内容往往很有限,大量内容并未转换成能为后续所用的知识。

我们来重点聊聊知识管理 2.0 时代。

知识管理 2.0:个人笔记

上面讲了李贺的布袋笔记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下卢曼的故事。

1927 年出生的卢曼,是德国社会学家,一生成就斐然。在知识管理界,卢曼创造了卡片盒子笔记学习法。
image.png
卢曼的卡片盒子,是知识管理 2.0 的典型实践。知识管理 2.0 的关键点是记录和整理,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还要养成知识整理的习惯。卢曼非常强悍,用传统的纸笔记录,加上创造性的卡片盒子整理法,完成了大量知识的学习整理,一生出版了 58 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

知识管理 2.0 时代,Evernote 是我们熟知的典型软件。Evernote 最初的愿景是成为人类记忆的第二大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愿景。记忆的第二大脑,需要让记忆的存储简捷方便,也需要让记忆的提取简单快速。在认知科学界,比约克夫妇提出过一个有趣的“必要难度理论”:

记忆的存储与提取负相关。 — 比约克夫妇

比约克夫妇通过实验发现:记忆的存储越容易,提取越困难,反之,如果存储有些吃力,那么提取则会轻松些。必要难度理论,表明了知识整理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

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在记录和整理环节有必要难度。

必要的整理加工,可以让知识的存储难度增大,从而能让记录的信息,更有机会成为后续可提取使用的知识储备。

image.png

我们再来聊聊知识管理 2.0 下的软件 Evernote,早期大量笔记软件基本上都借鉴了 Evernote 的设计。Evernote 提供了剪藏、分类、标签、搜索等各种强大功能。我曾经是 Evernote 的忠实用户,从大学开始用了十几年,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现在回想起来,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但同时又有点痛苦,特别是深度使用阶段。

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 图5

Evernote 提供了剪藏工具,非常好用。我现在都记得,当年自己但凡看见一篇不错的文章,就会迫不及待地剪藏到 Evernote 中。然而,收集的大量文章,一直到卸载,都没有再去看过。当年我还学习了不少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知道要合理分类,要善用标签,可很快就遇上了成百上千个标签很难整理的焦虑。每隔一段时间,有了更好的分类思路时,面对收集的众多笔记,经历过几次熬夜式的乾坤大挪移后,后续再想调整分类,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不仅会带来整理上的焦躁不安,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情绪。

以上痛点回忆,我相信有过深度使用笔记软件的用户可能都有感触。如果某个软件的功能越多,我们越深度使用,往往越容易遇到以上痛苦。工具只是工具,工具是无罪的。然而,为什么部分工具会给深度用户带来痛苦感呢?对于这些痛苦的来源,我的思考是:

记录和整理型笔记工具,可以让用户有获得感,但往往并不会让用户真正有获得。

获得感和获得是两回事。当我们使用某个工具,只是有获得感,实际获得很少时,就会比较容易在深度使用后,产生痛苦的回忆。但只要意识到获得不等于获得感后,往往心里就会厌倦起来,同时心里就会明白起来。厌倦和明白,往往是新篇章的开始。

我们塑造工具,工具也塑造我们。

在工具产品圈,流行一句话:我们塑造工具,工具也塑造我们。一个好的工具,会内蕴产品设计者的思考,用户使用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产品思考的影响。我们在做语雀过程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语雀能带给用户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沿着这个思考,我们逐步想明白了知识管理 3.0 的一些方向。

知识管理 3.0:数字花园

前面提到,纯记录和整理型的工具,往往并不会让用户有获得。这里的获得,指的是用户选择工具的初心与使用工具后带来的效果之间的重合度。比如备忘录,用户选择使用备忘录的初心,就是记下来以备忘记。使用备忘录,无论是临时记事,还是记录生日、密码等信息,一般都能达成备忘的初心。备忘录是能够让用户有获得的好工具。

再来看知识管理 2.0 下的笔记软件,无论是软件设计者,还是忠实用户,初心往往都是知识管理,希望用户能获得更多知识,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初心和产品定位挺好,不少软件实现的功能也很多很强大。可让人纳闷的是,使用笔记软件的最终效果,往往并不如意。用户往往会带着良好的意愿来使用,但不少用户最终会陷入到整理焦虑和学习厌倦等状态中。原始初心和最终效果的偏离,让知识管理 2.0 下的产品,很难真正给用户以价值。

我自己的一个思考是,知识管理的初心,不应该是知识管理体系本身,而应该回归到用户身上,回归到人身上。

语雀的核心产品理念,是以人为中心。
对个人用户而言,语雀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与成长。
对企业组织而言,语雀关注的是团队的协同与进化。

在语雀,我们提供了文档、小记、知识库等基础功能,同时提供了一个特色能力:我的花园。可以将零散小记、单篇文档、整个知识库添加到我的花园中,花园可设置为对整个互联网公开。每个用户,只要开始用语雀,就拥有了自己的一个数字花园。在这个数字花园里,可以记录私密笔记,也可以选择将部分内容公开。

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 - 图6

语雀个人用户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用户是笔记用户,可完全私密使用语雀来记录整理各种信息,这和使用备忘录、Evernote 等笔记软件是一样的,核心价值是记录。语雀的第二类用户,会用语雀来记录整理笔记,同时还公开了“我的花园”,可直接对整个互联网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称之为花园用户。我们有个数据上的洞察:语雀上的花园用户,往往会比笔记用户,更频繁更长期使用语雀。

为什么语雀要增加公开分享?像笔记软件一样,纯私密不香吗?前面提到过卢曼的故事,强调了知识整理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听听物理学家费曼的一句名言:

凡是我们做不出来的,就是我们还不理解的。 — 理查德·费曼

要走出知识管理 2.0 的痛苦经历,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要开始分享。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无论是写公开文章,还是分享讲演,或者与人讨论,这些输出的动作,都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当我们能讲出来时,我们就离理解近了一步。费曼教学法非常普适,知识的学习一定不能仅局限在记录与整理,分享往往才是学会的关键点。

语雀的个人用户里,还有第三类,我们称之为资深花园用户,不仅有公开的花园,同时园主与园主之间还有互动。这是一种不焦虑的互动,不需要在意阅读数的多寡,也不需要关注粉丝数的增减。我们希望能构建出一个平淡如水、同时又暖暖连接在一起的花园网络。

为什么语雀要尝试去构建花园网络?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内容分享平台。公众号、短视频、播客等等,这些产品都很不错,基础逻辑都依赖人的社会属性,依赖分享的价值。这些平台离用户很近,有大量用户在用。同时,这些平台又离用户很远,大量用户只是看客。可真实社会里,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还有邻里之间的串门,有朋友之间的聚会,有亲人之间的关爱。语雀很希望能构建一个属于用户自己的关系网络。我开了一个花园,未必需要多少人来拜访,需要的是偶尔有朋自远方来,需要的是有那么几个知心好友的彼此关注,这些都是很快乐的事,不会被粉丝数裹挟,不会有社交焦虑。

我相信未来的社会会越来越微粒化,会越来越多元化,每个微粒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片花园,去锄锄地,去浇浇水,去静待花开。

当花儿开时,可以有关心的人来欣赏,这就是语雀想做的数字花园。

上面谈及的,是语雀在个人知识管理领域的思考总结,语雀希望成为知识管理 3.0 理念下的优秀工具。在企业知识协作领域,语雀也提供了语雀空间功能。在企业服务领域,语雀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希望每个个体在用语雀工作时,能快乐工作。每个个体的快乐高效,带来的会是团队协作的愉悦和创造力。我们相信,知识管理 3.0 的理念践行,也会是知识型企业组织向未来进化的关键。

最后,知识管理 3.0 是个很宏远的话题,语雀也才刚刚开始。这本小书里,我们会尽可能将我们的认知写出来,希望能与你一起探讨,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