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我是双扬,2014 年校招加入公司,先在阿里巴巴集团数据技术及产品部做了 4 年数据产品业务的前端开发,后转岗到蚂蚁集团体验技术部做起体验数据产品的 ETL 研发。在因缘机会下回归前端领域,目前正带领蚂蚁前端研发和基础平台业务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和业务增长。

回望过去的职业生涯,我一直不是一个典型的前端形象。

  • 搞技术的不懂产品和运营?在校期间做个人网站赚了上万美金的 Google Adsense 广告费
  • 在大厂做开发就是螺丝钉?充分利用集团资源折腾出第一个百亿级别日志量的前端实时监控平台
  • 希望从头到尾了解数据产品的运作链路?干脆直接转行去做 ETL 开发,从采集到建模到计算到落库到查询到产品设计到运营,全部上手干一遍
  •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那就带领一个团队一起为新的目标拼搏
  • ……

正是这样「非典型」的前端工作,让我在阿里巴巴体验了丰富多彩的职业历程,也拿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让我站在当下的时间点总结一些「成功经验」,恐怕大部分都是「幸存者偏差」,所以我更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成长心态和思维模型,希望大家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输入。

战略上重视技术,战术上藐视技术

有很多做技术的同学在工作中会不自觉的陷入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中,从而忽略了业务需求的本质以及项目开发的进度,从我个人观察看来越是技术水平高的同学越会出现这样的倾向。

比如想要新起一个项目进行技术选型时,一旦开始纠结「redux 太繁琐,saga 太黑科技,hooks 太新,umi 封装太死」之类的问题,离前端延期就不太远了。

所谓「战略上重视技术」,指的是作为前端这个专业领域我们一定要保持敏锐度和对技术能力的储备,一旦业务有需要我们能够快速确定技术方案,新的技术方案能够快速上线;而「战术上藐视技术」,则说的是在实际业务开发中,如果不是非常强调技术创新的场景,没必要为了技术而技术,大概率到最后业务和技术都没有拿到想要的结果。

把产品和业务当做自己的孩子

相当于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什么是「客户第一」。有新同学觉得阿里的价值观「洗脑」,是因为没有把自己带入到具体的情景里去,当你真正参与一个业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做到卓越并因此拿到理想的结果时,就会感觉真的像是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看着他出生,看着他长大,看着他生病,看着他恢复,看着他成材……

具体到日常工作中,更强调大家对业务的「owner 意识」。小到客户咨询,大到安全风险,出问题时能不能主动发现?发现了能不能主动响应?响应后能不能一杆到底推动解决?很多同学工作久了就会有地盘意识,觉得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很不错了。这样的想法固然不会犯错,但也会错失很多成长的机会。

很多时候,业务和团队是一起在成长的。人的成长带动了业务,业务的发展也成就了人。

永远不给自己打标签

近几年有个新的名词叫「斜杠青年」,在前端领域的成长上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斜杠是什么?做任何事情一旦认定了我是一个「前端」,所以我只负责「界面和交互」的部分,那后续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十分狭隘了。

有意思的是,「前端」本身的概念就是被一群不给自己打标签的前端工程师在不断的拓宽。从最早的「切图仔」,到「前端工程」,到「Node.js 与 BFF」,再到「小程序」与「Serverless」。只有你不把思维局限在「我是一个前端」上,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可能。

当然,拓展边界的前提一定是先完成「一专」再考虑「多能」,如果前端领域的基本功都没有练扎实,就相当于是浮沙之上建高楼,没有根基的拓展一定会有崩塌的一天。

小结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特殊性和普遍性,希望大家从我「特殊」的境遇之中吸取你认为「普遍」的部分,并化用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全情投入、不设边界,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前端旅程。


双扬:一个非典型前端的成长之路 - 图2
关注「Alibaba F2E」
把握阿里巴巴前端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