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地点 黄麻村
开学礼目标 建立学员生态视角、共学基础、共学目标、共创路径与学习约定
参与人 学员15名,2名协作者,2名助教,2名工作人员

具体觉察

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三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员鲜活的形象和密集的信息量进行一定消化。

工作坊组织与复盘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工作坊台前幕后是如何运作的,朦朦和周娅是非常有经验的协作者,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一开始meng觉得不需要这么多工作人员,提议我和另一个助教以参与者的视角加入进去,每次工作坊前,大家会先过一下流程和对突发情况的预期应对,比如天气或蚊虫因素等,根据当天学员的状态进行环节的删调,充分把学员状态考虑进去。形式上,这是我和大多数学员第一接触正念作为议题引入的工作坊。本次采用Joanna Macy的WTR(The Work That Reconnects)框架,与天地万物连结,感知爱与痛。复盘大家会交流学员状态、环节执行效果的讨论,达成团队共识。
朦朦起到的是方向统筹指正的角色,流程主持和分工引导,能够看见春田真正想传达的价值是什么,对环节实施的有合理性判断,比如对春田计划的介绍,觉得用某位往期学员的故事打板很危险,不同背景的学员可能没法有共鸣,能够顾及细微安排对场域里的人的感受,有她在让人觉得很安心。周娅对学员状态的感知比较敏感,也能照顾到场域里每个人的情绪,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她对大自然真切的爱,两位协作者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整个工作坊进程上比较紧凑,呈现形式上比较丰富,有手冥想、走访、个人苦难讲述、歌曲、绘本故事,让学员对这两天进行复盘时依旧印象深刻。虽然过程有点跌宕起伏,第二天上午对议题的反思,工作组成员们能够察觉到一些学员的状态可能最终没办法引到行动层面的担忧,但最后形成共学小组未来行动方案的下午的却意外出得非常顺利,而且行动力、议题性的方案都有。的确不到最后,也不能太灰心,要相信过程,相信学员自己,看到他们在打破自己的壳。形式上体会到冥想很好地整理思绪获得平静的方式,我也留意到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对这一形式不断脱敏的过程。

插播记的小笔记—
传播角度的记录:场景照片、金句记录、拍视频等
助教角度的记录:收集参与者的发言、学员状态观察

学员观察

本期学员自然教育、社工背景出身较多,在事前做学员名单熟悉的时候,试着学会看向每个人背后代表的社群,在见到真人时真正对上了大家。给我感觉特点都非常鲜明,有比较风风火火的,也有想法比较矛盾的“刺头”,和观感上对议题思考比较回避的朋友。
在相互认识的环节,每人介绍自己带来的自然物的特质,一圈下来,感觉是个令人安心的场域,好像一下子发现了很多关心自然的人,是相当舒服的。PDT的褚裕反馈说很喜欢这样禅修式的开场,一直想尝试。
第二天第一次认识荔枝林,周娅感知一半人很难进入到正念行常中,可能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接触的缘故,旺丁和菜头表现出完全不适应的状态。
下午认识黄麻村的走访中,阿朱带领,以自己经历的视角诉说曾经发生的故事,期间大家一起经历橄榄树下躲雨,是很有记忆点和特别的体验,学员能更融入在所在的场域中。瓶子是比较能抓住当下感受的学员,比方说知道荒芜地曾经是农场设施更多是惊讶,因为没见过原来的画面,也有学员觉得农场被征收,现在土地回归自然的结果也不赖。
对于正念冥想,也是研课团队在意反馈的部分,怕没接触过的学员觉得有点神叨,也的确在坊间听见学员讨论自己是走逻辑的、一点也不“浪漫”、进不去状态等对自己不适应心态的表达,对此,团队伙伴认为是个不断脱敏的过程,尝试对于学员或许能打开些什么。真切把某个自然物、感知所处的空间,对于梳理内心诉求,看见关心议题和建立伙伴之间的联结感是有帮助的。第二天的自由行走更为轻松,也能感觉得到大家更为适应这样的场域。可能有一些学员还是无法投入但也能感觉到大家慢慢沉浸的过程。能够明显感觉第二次荔枝林行走时学员们更轻车熟路,真诚投入到一天开始的呼吸中。

观察到的几位学员:
阿朱作为场地的联系方,后勤上帮了很多忙,曾作为7年的社工,在学员中的议题性也是比较突出的,在对发展的含义进行讨论的时候,补充了很多视角,挽救了场上视角偏单一的场面,对生态农场走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张露是比较享受整个过程的学员,一方面她带着渴望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修复关系的预期,一方面有信仰带来的温和笃定的支持人力量,在蜜蜂蝴蝶环节能够帮助自己伙伴雪姬识别计划的不足和可以调整的方向,在还没开始工作坊前在小角落画着自己的自然物留意到她,后面加入讨论时了解到她自己纯粹的行动动机,从亲眼目睹销售端的食材污染,到学习有机农产品的辨别,经营自己的社区小店,信念和行动力很强。
sam也是行动力和信念很强一位学员,有非常强大的知识储备,带一点精英主义视角,不过和菜头一样也是协作工作坊的初体验者,容易下意识判断和评价他人的观点,期待下一次共学的适应性观察。
对学员的一些金句印象比较深,比如慧子能够准确地抓住现场弥散的氛围并且精确表达出来,很喜欢她的那句“大山是镇定的,人类是迷茫的”。
菜头的转变是令人惊喜的,一开始进不去行常,到后面议题讨论时已经能够和小组伙伴一同看到议题中的网络,甚至有协作者的潜力。

后勤安排

这次,学员也反馈卫生条件的问题,对碗筷的消毒问题,对场地的食宿有对接房间有蟑螂等问题,我觉得下次工作坊前与场地详细情况的对接、对学员可能不舒适条件的告知,是可以改进的。
到现场会遇上各种突发情况,觉察到第一时间想着如何去解决的团队配合。比如第二天上午荔枝林正念行走时,两个执勤巡警发现了我们,助教Lina进行活动有关说明解释之后,并无大碍。

外部环境

在工作坊场地外正对面是一大片山,给人沉浸舒适的感官体验,屋内是人类试图自救、与自然共存的讨论,屋外大山也在注视着伙伴们,大自然触手可及。
荔枝林的机器轰鸣声可能干扰到冥想
竹林曾作为村民生计的来源,但村民从不吃,比较涩
到处行走的走地鸡,自由肥硕
有些干瘪的龙眼,反映缺水的内循环
危房告知的牌
会有巡回的卖肉车和收废旧家电的小贩
都是认识的村民,分布比较简单,黄麻村受三旧改造和美丽乡村影响不确定的前途,对面文创停业的状态
穆火作为儿童阅读推广空间,业务安排比较紧凑,不断有队伍入住

自我感知

以前参加过一些工作坊,对参与手法有一定了解。我在这个场域中一开始做的是记录和后勤人员的预期,开始后以参加者的角色进入讨论,这样的转换会让我产生疑惑,我能陪伴这群人多久?作为参与者我想做的是什么?随着议程的进行,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关心的食农议题:看见身边的农业,所以也加入到走访农场的行动中,见闻积累更多也有利于未来社区种植项目的开展。
在荔枝林的正念行走中,用看、听、闻、触摸等方式认识光、小草、石头、苔藓、大树等自然物朋友们,到结束真的觉得从这片荔枝林出发到整片土地,我是和它们密切相连的,对这一效果感到惊奇。很多学员离开前和我一样也是不舍的状态。
手冥想是自己第一次长时间观察和被观察抚摸人类的手,从手出发看见创造的力量、看见生命,也是很神奇。
平时没有有意识地把自己感受口头说出来,习惯聆听慢慢研磨,所以对我来说当下立即抓住生成感受、思辨、并找到合适词语表达它是个有点不小的挑战,所以自己非常佩服接受到指令马上嘚卟嘚输出的朋友,朦朦也说这确实不容易,都是需要练习的,她们也是三四年了才做到。多练习思维表达,多照顾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想说什么,是接下来我会注意的部分。同时,自己对于协作者视角的灵敏度还不够,比如最后分组也面临自己想加入的组以及没有协作者在场的组的选择里,个人考虑这是个长期陪伴行为,所以当下作为参加者的我应该去到自己想去的组里面去建言献策。还有一个可能是部分学员对于我的身份可能也不太了解,我对自己未来的时间分配也比较不清晰,但现在想,应该相信学员,多尽一点协作者的角色,去把握在场每个小组它实际需要的帮助是什么。这也让我反思,我想更为明确告知我作为一个参加的工作人员能做的尺度是什么,可能没那么胆怯些。

当然也发现了自己的作用,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员的需求,给肚子疼的学员找药、给后来到的学员找床搭蚊帐,以及总能够记得需要带到现场的物料并做提醒,发现细小的能力还是可以滴,自己的力气也帮到了不少忙。

议题思考

a0afda705774af3b7877b013b79f053.jpg
研课确定的春田价值观

透过这里打开对自然的感知,看到城与乡的发展,看到我们自己本身和处在的关系中,再到一起共创,这套方法确实很适合食农链条这么长、需要看到自然关系的议题。

三旧改造、美丽乡村对于居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个人比较关切村民以后在小区房里如何给小孩讲述自己的故事。